前言
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治愈人们心灵上的创伤,缓解多种因素所带来的压力,舒缓人们的情绪。初中生正是处在青春敏感期,这一时期学生们逐渐树立个体人格和思想道德,但随之会带来自我意识的敏感以及身体生长激素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如不进行合理干预,学生会因学习、生活等压力引发内向、抑郁甚至厌学的负面情绪。
一、音乐教学方法的特点
音乐教学方法大多以互动为主,需要学生进行积极的配合,如学习一首歌曲的时候,需要教师教唱,学生学唱,而在其他内容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在课程设计时,音乐教师应当注意这一特点,保障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愿意张口唱歌,并积极参与其中。其次,音乐课程应当更侧重以学生为主体,但由于学生的天赋、兴趣都具有特异性,在开展过程中,应当注意应用分层教学,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选择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音乐教学的意义
在社会人才需求方面能够看出,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展示自我,很难在优秀的人群中被发现。而音乐课程通过音乐、唱歌,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害羞的心理,逐渐从内向走向开朗阳光,将不敢展示自我变得勇于、乐于展示,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音乐具有无限的魅力,就像黑暗中射进的一缕阳光照亮人们的心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系统的乐理知识,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了解音乐并读懂音乐,帮助学生在人生遇到低谷时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
三、初中音乐教学现状
初中阶段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在教育体系中音乐本身也缺少重视,很多学校和教师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在教学时也只是给学生简单地讲解关于音乐的理论知识,之后利用跟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可以唱会歌曲,没有意识到音乐教学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导致学生音乐技巧、素养、意识均未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会严重影响音乐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一般情况下,课堂需要从知识、过程方法以及情感三个角度出发进行目标设置,而当前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是将学会歌曲唱法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忽略了知识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的设定。初中阶段所讲解的音乐理论知识较少,因此学生对于乐器知识、乐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音乐可以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通过不同的音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内在所传递的情感意识,教师忽略了这一目标的设置,就会使得音乐的育人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四、“双减”政策下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的,学生需要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对音乐进行感知,这样才可以达到美育教育的真正意义。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感受到生活元素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学生可以真实地感知到美好的情感和优美的旋律,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感知到音乐的魅力。在音乐的熏陶下,初中生会大大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在音乐课堂的积极性。比如,学生在学习《茉莉花》这首歌曲时,通过大屏幕对茉莉花的图片进行播放,使学生在歌唱的能够直观感受茉莉花,学生通过对其形态的感受,能够更好地对歌曲进行融合情感的演唱。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先对茉莉花进行特点、形态等方面认知的讨论,学生可以描述自己眼中的茉莉花,从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对歌曲的演唱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习,由此能够投入真实情感,在对《茉莉花》进行生活元素投入时,信息技术的介入也能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双减”政策中指出,应当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和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在积极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对新鲜事物保持一定的好奇感和探索欲,因此在制定音乐教学计划时,教师可打破传统观念中以自身为主体的思想,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构建较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会觉得课堂内容较为有趣,从而对下一次音乐课堂充满了期待,通过增加互动式舞台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还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在学习《唱脸谱》时,可以通过多媒体介绍创作背景,这首具有较为典型京剧特色的歌曲,通过背景介绍以及播放相关影视片段,更有利于学生对歌曲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可以根据歌词,创作一台《唱脸谱》的舞台剧,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尝试,好奇心和兴趣度都较高。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如教师在其中表演“关公”,学生们则可以扮演拿起枪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让这首歌曲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在这种角色扮演的互动中,也润物细无声地加深了对京剧文化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视听结合,生成音乐的综合感悟
为了保证当今时代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音乐教师就必须选取多样化的欣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欣赏不同风格音乐的过程中感知不同的文化韵味,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以及音乐创造力,为其日后音乐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而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较小,感知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不足,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有可能会导致在音乐欣赏课中难以对音乐进行有效欣赏,也无法体会到音乐中蕴含的魅力。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于音乐进行感知学习,从而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音乐世界。例如,音乐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牧马之歌》的学习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中蕴含的魅力,教师就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电子课件中为学生展示有关新疆民风的相关视频。视频中能够看到新疆男女开心舞蹈的场景,在视觉刺激下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对应的音乐情境,通过观看视频中新疆少数民族男女的神态,再加上音律的浮动来感知新疆人民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了解新疆人民是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进而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于本首乐曲的感悟,在多样化视频资源的驱使下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为了提升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实效性,音乐教师还可以在音乐知识学习以后,带领学生跟随音律去跳舞,模仿视频中新疆人民的形态动作,这样也能够有效地将视听结合教学手段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结语
随着对初中音乐教学的关注日益增多,音乐教育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为保证“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音乐课能够更加高效,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音乐课堂上,采取多重感官,整合性的,高效性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的创作力,帮助学生实现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梁成云.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
[2]马士峰.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