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是在所有课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合思政元素,从而逐步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经济法课程内容是经济与法律的融合,不仅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还涉及到不少实务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兼顾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要推动经济法课程改革,必须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一、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
(一) 学习兴趣激发不足
在传统的经济法课堂中,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重点放在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上,对于学生是否对课堂学习内容有兴趣这一点是有所忽视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而没有想过自己主动去挖掘知识、掌握知识,这样的学习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另一方面,经济法这门课程涉及到大量的理论知识与法条,对于学习者而言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师不能够在其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点,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的内涵,那么学习将变成无用功[1]。
(二) 职业技能培养不足
传统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给学生讲授理论内容,对于相关从业者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之所以这种现象会出现,主要是由于当下各高校中,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去提供完善的实践教学,而教师们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又过于陈旧。事实上,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局限于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人才具备强大的实操能力。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思政改革目标脱节
与法律相关的实务部门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高校开展的法律课程教育目标,而高校培养的人才也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影响各实务部门对于事物的处理。可以说,如果现代法学教育不能变得更加成熟,那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无从谈起。法学专业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高校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足够的法学综合应用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强大的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但当下高校开展的经济法课程中,大都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与我国实际的思政改革方向是存在脱节的[2]。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经济法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稳定作用,无论是政府使用宏观经济手段调控市场,还是政府在微观的角度开展发垄断调查,这些都是经济法在市场中的实践。经济法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法知识并能够运用经济法知识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高校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深入公、检、法、司、律等部门的岗位,从实战中成长。但当下不少高校由于为搭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
二、 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法课程改革路径
作为法律从业人员后备军,法学专业的学生需要面对较高的学习要求以及较大的学习压力,为此,作为经济法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法律思维,提升法律技能水平。要实现上述目标,可以通过对经济法课程进行改革的方式进行。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交流平台给学生安排预习任务,例如以问题形式构成的任务、以实际案例形式构成的任务等,以此来搭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的桥梁,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并初步掌握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近期比较热门的话题与之结合,让学生产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一般而言,社会热点话题不会只涉及到经济法相关内容,还会涉及到人文、道德等,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相关内容,在讨论中逐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课后,教师同样可以借助社会热点,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热点相关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站在经济法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二)深挖经济法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改革的契合点
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不仅体现在引导学生掌握经济法律知识上,还体现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上。要让经济法课程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让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加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有必要深挖经济法课程内容中与课程思政理念相契合的点,通过这些契合点,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学校层面联系经济法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建立研究小组,深度梳理经济学课程教材内容,将其中可能会涉及到思政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将与之相联系的思政内容整理出来,形成一份原始的经济法课程思政大纲,后续经济法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参考这份大纲,将思政元素融合到课程之中。
(三) 实景实训创设,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要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所提升,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常规课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实训任务,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训有效结合[3]。例如在学习竞争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由产品缺陷引发的侵权案件进行分析,并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中探索如果自己是一个消费者,在所购买的产品出现质量纠纷时如何去维权。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且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除了这种方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相关训练。教师可以使用以往发生的纠纷案例,也可以让学生预设未来生活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分组,每一组担任一个法庭中的角色,对案件进行审理、合议、解决等。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法理有更深的理解。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地开展实践
当下有不少高校会在学生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给他们安排专业的实习基地,例如法院、检察院、公证处、司法局等,但从实习反馈中可以发现实习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学生的实习过程与用人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高校应当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具体而言,学生首先应当接受足够的基础知识教学,储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践,逐步提升自身的实操技能。在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实操技能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一线岗位上,进行实习。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去一线实习前,应当给予适当的培训,让学生对不同单位的岗位职责有初步的了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实习工作。
综上,课程思政与传统教育过程存在很大不同,需要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之配合。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经济法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任重道远的,教师、学院、高校等教育主体需要携手共进,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细致的改进,以此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经济法与思政保持统一战线,实现共同育人。
参考文献
[2]倪明,王咏. 课程思政理念下《经济法》教学改革研究[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6):133-135,145.
[3]周帼. 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5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