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渊源流长,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医药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中医药的意义在于他立足于古老的中国古代哲学,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阐述自己特有的医学思维辨证论治,是祖国的瑰宝。从古至今有很多的经验名方,在治疗疾病或者是预防疾病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祖国医学悠久的历史,流传到现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中药的功效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对于人体的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形式[1],是临床用药的实践总结,现代中医科学的理、法、方、药由于功效的连接作用真正成为统一的整体[2]。 各味中药的功效语言精炼浓缩,具有高度的提示性与应用性,比如: 金银花的功效为: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即可知其具有治疗热毒证、外感表证和温病证等作用。临床常用中药约300味,熟悉掌握这些中药功效对于正确将这些中药应用于临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以临床经验积累为基础而总结出的每味中药功效而言,描述简洁,但涉及面极广,往往使初学者难以把握[3]。因此,如何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功效记忆法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记忆效率至关重要。中药功效如何进行有效记忆,提高学习有效性,进而指导临床工作,前人做过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中药功效记忆法从古至今专著研究极少,多从临床与歌诀入手,现代期刊论文仅做零散简述,基于此,笔者对中药功效的记忆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就相关研究进行简述,以期启迪学习思维,提高记忆效率。
一、谐音联想法
谐音联想法是一种记忆术,它利用谐音(即发音相似或相同的词或短语)来帮助记忆新的信息或概念。这种方法通过创建有趣的联想和场景,将无意义或难以记忆的材料转变为有意义且容易记忆的内容。在记忆中药功效时,谐音联想法非常有用。例如,对于中药磁石,其功效之一是纳气平喘,可以将“纳气”与“纳鞋”谐音联想,想象一个人正在用磁石纳住鞋子,从而帮助平喘;又如“泽泻”与“择泻”具有利水渗湿,泻热的功效,将其与“择泻”联系,想象一个人在选择性地排泄水分和热量,从而记住泽泻的功效;“钩藤”与“勾疼”,钩藤具有息风止痉、清热平肝的功效。可以将其与“勾疼”联想,想象钩藤像钩子一样勾住疼痛,从而平息风痉和清热。
再如:附子的功效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可以谐音为:父子回羊就泥,补火煮羊,煽汗直捅。联想:有这么一对父子(附子)俩,买回羊(回阳)就和泥(救逆),和泥干什么呢—— 修补火炉(补火)。补火干什么呢 — 煮羊肉(助阳)。刚用湿泥抹好的炉子不好烧,父子用扇子使劲煽火,煽的满头大汉(散寒),儿子用通条从炉子上面往下直捅(止痛),父子二人忙的不亦乐乎[4]。
这些实例都是通过创造有趣的谐音联想来帮助记忆中药的功效。当然,具体的联想方式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记忆习惯进行调整和创新。重要的是,要确保联想与中药的功效之间有明确的关联,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准确地回忆起中药的功效。
二、合并法+抽字法+谐音联想法[5]
从每种中药的名称或功效中抽取关键字或词,形成简洁的记忆点。这些关键字或词能够代表该中药的主要功效或特点。例如从茯苓中抽取利水渗湿,从白术中抽取健脾止泻等。将提炼出的关键词与相应的中药对应起来,形成记忆链。可以通过制作记忆卡片、写笔记或在脑海中形成联想等方式来帮助记忆。例如,将利水渗湿与茯苓对应起来,将健脾止泻与白术对应起来。
例如:凉血止血药中的侧柏叶、大蓟、小蓟、地榆、白茅根、槐花、茜草、 等。以上药味的第一功效都是“凉血止血”。 合并记忆为:凉止侧柏大小榆,记住这句话,一看名就知道它们的第一功效是“凉止”即凉血止血。 然后, 用抽字组句法将各药的药名与其他功效联系起来, 再做谐音联想。槐花—凉血止血,直接记;侧柏叶—凉血止血, 祛痰止咳,谐音柏叶坦克;大蓟—凉血止血, 散结消痈,谐音大鸡御用;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谐音小鸡都用;地榆— 凉血止血, 解毒疗疮,谐音地狱独窗;白茅根—凉血止血, 清热利尿,谐音白猫惹鸟;茜草—凉血止血,活血散瘀,谐音钱炒活鱼等进行有效记忆。
三、归类对比法
将中药按照其功效进行分类整理。如解表药、泻下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理血药、芳香化湿药、消食药、补益药等。如清热药根据药物的功效及主治证的差异,清热药可分为五类,即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在每一类中,对比不同中药的性能和功效,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一组一组地记忆,也能很快记住。 例如在清热药中,黄连、黄芩和黄柏均为清热燥湿药,都有清热燥湿的功效,黄连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上血安胎;黄柏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三药共同的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黄连清心胃之火,黄芩清肺胃之火,黄柏清肾火,进而推导出不同功效为黄芩止血安胎,黄柏则为退虚热。四、性能推导法
中药的功效是以其能性能为基础的,通过中药的性能,就可以掌握中药的功效。中药的性能包括了四气五味、归经、生降浮沉和毒性几个方面。
四气五味,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根据中药的四气,可以推测其对于寒热病症的治疗作用,如寒性药物多用于治疗热证,热性药物多用于治疗寒症。而五味则与中药的功效密切相关,如酸味药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药多具有清热、泻火、燥湿、降逆、解毒的作用,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作用,甘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咸味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以补虚药中补气药甘草为例: 甘的作用特点是“能补、能缓、能和、能解毒”,因此甘草的功效很容易推导出“补心脾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清热解毒”,再结合生活中甘草片可以治疗痰多咳嗽,就可以引出功效“止咳化痰”。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主要作用的脏腑经络。通过了解中药的归经,可以推测其对于特定脏腑经络病变的治疗作用。如归心经的药物多用于治疗心脏病变,归肝经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肝脏病变等。
升降浮沉,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势,包括上升、下降、发散、沉降等方面。根据中药的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推测其对于病机病势的治疗作用。如升浮药多用于治疗气机下陷、脏腑下垂等病症,沉降药多用于治疗气机上逆、火热上炎等病症。
毒性,中药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程度。根据中药的毒性大小,可以推测其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及用药安全。如大毒药物多用于治疗严重疾病,但需注意用量及用法;无毒药物则相对安全,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五、命名推导法
以功效命名的药物很多,反之,以药名来记忆药效,可以走捷径。例如:伸筋草通经活络, 能使肢体活动不利的筋脉得到伸展,故有伸筋之谓。益母草调经止痛,治妇人胎产诸疾,视为良药,故有益母之称。骨碎补补肾强骨,为骨折损伤要药。 续断使筋骨断而能续,为跌打损伤良药,妇人胎漏,亦为断而不续之证,其止血止漏安胎,使胎安血有所归,断而能续。千里光能使眼目清明,故能明目。 防风防止风邪侵袭,为祛风要药, 故能辛散疏风,祛风止痉。 夜交藤使夜交入眠而寐,故能养心安神。
六、颜色推导法[6]
青、赤、黄、白、黑五色,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有相应联系, 以五色分属五脏对掌握药效有帮助。 色赤走心, 用于心经病变, 而尤以活血化瘀见长,如红花、鸡血藤、丹参、苏木、赤芍、红藤、紫草、血竭、降真香等。 此外如朱砂安神、红枣、 构祀子补血亦与心藏神、主血的作用有密切联系。色青走肝,用于肝经病变,如青黛、 茵陈、 青葙子、 大青叶清肝热,柴胡、青皮疏肝理气,青篙截疟等。色黄走脾,用于脾胃病变, 尤以治湿热疾患见长,如黄芩、黄连、大黄、栀子、虎杖,苍术等。 色白走肺,用于肺经病变,如白果、 沙参、桔梗、贝母、百合、桑白皮、杏仁止咳或平喘、石膏清肺热,白芷、 薤白通肺窍,茎枝中空,白色髓心者通乳利尿,如通草、灯草等。色黑走肾,用于肾经病变,多能滋养肾阴,润肠通便,如熟地、何首乌、黑大豆、黑芝麻、女贞子、旱莲草、肉苁蓉、玄参、阿胶、血余炭等。
七、结合生长环境推导功效法
中药药性的形成离不开药物生长环境中各因素的共同作用,并且秉承了这些因素的变化。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禀受了这些因素的变化。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禀受了天地阴阳的自然元素之变化而形成的。根据药物禀受外界环境要素的不同,而出现不同作用功效,表现不同的药性特点。例如,金元医家张元素根据风寒暑湿燥火的特点,与中药药性进行关联,将药物属性概括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即应用药物生成禀受元素对药物药性进行总结和阐述。
生长于海洋中的药材多具咸味而能软坚散结,如昆布、海藻、 海浮石、 海 蛤壳、瓦楞子等。生长于沼泽水边的药材多属寒凉之性,能利水消肿,如芦根、 泽泻等。生长于阴寒背阳之地药材多能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如黄连、蚤休、太子参、石斛、龙胆草等。
八、中药功效脉络体系记忆法
首先通过中药学脉络体系记忆法的构建呈现中药学的脉络体系,然后通过基于思维导图与漫画的中药功效记忆法的构建进行药物的功效导出,形成记忆关联,最终将所建立的中药功效快速记忆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兴趣与参与度[7]。
根据中药功效记忆法切入点的不同,将中药功效的记忆法进行初步的分类,在实际应用中,多种记忆法经常联合采用,主要从中药的药名、性状、性能、功效的字形、谐音、涵义与类比等出发,进行记忆法构建。如通过性状联想法和药名联想法进行记忆。
1. 性状联想法 以此构建形成的主要记忆法有药材性状联想法、基源形态联想法等。药材性状联想法如祛风湿药中的乌梢蛇,其功效为: 祛风、通络、止痉。通过对药材的性状进行联想,并结合功效中涵义进行成语联想,通过蛇的形态与经络相似,形成快速记忆。
2.药名联想法 以此构建形成的主要记忆法有药名字形分解法、药名谐音联想法、药名生活情景法。药名字形分解法如解表药中的白芷,其功效为: 祛风散寒、通鼻窍止痛、燥湿止带。通过对药名的字形分解,并进行联想,形成漫画趣味表达,通过“白”字联想到白带,掌握“燥湿止带”;“芷”中“艹”与草帽相似,导出“祛风散寒”;“止”与鼻相似,导出“通鼻窍止痛”。药名生活情景法如清热燥湿药中的龙胆草,其功效为:清热燥湿、泻肝胆火。通过“胆”、“草”字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苦胆和大部分草药都是苦的,而苦味在五味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的功效,导出“清热燥湿”;同时通过“胆”字联想到日常情景中中提到的“肝胆相照”,导出龙胆草泻火主要是泻肝胆火,从而掌握龙胆草的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本文虽扼要地介绍了掌握功效的几种简单方法, 但这些方法尚不全面, 还 须结合其它方法学习,在此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功效记忆法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牢固记住中药的作用及特点,因此其内容表述的病症与诊 疗情景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同时每味中药功效更多要结合其在临床的用药实践,去伪存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廷模.临床中药学,第 2 版[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2012: 22.
[2]张廷模.论中药“功效”记述的不完整性[J].中国医药学报,1987,1:28.
[3]纵横,张亚辉.《中药学》功效结构教学法[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1):51.
[4]王啸天,张彤.中药功效趣味记忆法[J]. 中医函授通讯,1984,4,15
[5]王满恩,薛建英.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第 2 版[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6]王续前.记忆中药功效方法浅说[J].陕西中医函授,1988,3:1
[7]黄小方,欧阳辉,陈露希,等。基于思维导图与漫画的中药功效快速记忆法构建[J].时珍国医国药, 2016,27(9):2274—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