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标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在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以外,还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借此来推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本文根据笔者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分析。
一、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农业机械化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更加全面地普及。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依旧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我国的农机装备缺乏合理的结构配备。农村大多以中小型的机械为主,大型的农机具和新型的农业机械则应用较少。这样的问题下会降低农机具的配套率,对我国农业的作业规模和效率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另外,农村大多以粮食作物耕种的农机具为主,缺少满足特色农林牧业发展的新型农机具,使农村新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 我国当前缺乏健全的农机化服务体系。一些不法商家缺少法制观念,为了满足个人私利而以次充好,销售质量较差的农机产品,使农民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第三, 我国当前缺乏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在我国的农村耕种中,土地常常是农民分散经营,人均土地面积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农业机械效能发挥。
第四, 我国缺乏新技术和新机械的推广。当前的农业机械推广中,由于缺乏更加进一步的推广和宣传,使农民对相关内容了解较少,认可程度并不高,并且很难发挥出新机械的作用,耕作形式依旧较粗放。
二、农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 农业机械化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农民的耕地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革。极大程度地减少农民的压力,并且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为农村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 农业机械化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步伐
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可以有效强化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升农田灌溉的能力、提高土壤的利用率等,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另外,在机械化的应用中还可以起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作用,大规模的灌溉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劳动负担,使农村的实现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转变,从而实现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有效提升新农村的经济收益。
3. 农业机械化应用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拉近了城乡发展的距离。但是我们也看到,城乡的发展依旧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中。农村的发展速度还是低于城市,甚至偏远的农村依旧是使用落后的生产工具。大力提倡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可以有效推进农村经济的建设,使偏远的农村更加合理地开发耕地资源,打破劳动力缺乏的制约。节约劳动力用于城镇的建设,从而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4. 农业机械化应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方向,环境保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秸秆还田、退耕还林的作用,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5. 农业机械化应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农业机械的应用时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生产力体现,使农业科技得到了较广泛的普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使相辅相成的,应用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有着以下几点的表现。首先,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使农村打破了耕地和气候等方面的制约,最大化地实现了各种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生产发展;其次,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实现了农村的共同富裕目标。人工耕作的模式在农业机械化应用中逐渐减少,不仅降低了农民的压力,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部分劳动力从耕地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参加各种培训与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的农业机械化应用的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或者在劳动力的解放中,农民有精力和时间参加其他方面的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其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拉近了城乡经济发展距离,改变了农村的传统生产模式,实现了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农业行业工作人员,要积极提升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杨敏丽,白仁朴.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2005(7):68-72.
[2] 王成水.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J].湖北农机化,200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