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究与运用

王莹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101300

摘要: 在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声乐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表演和情感表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声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本文将探讨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进一步推动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策略
DOI:10.12721/ccn.2025.15702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在各类课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要求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课程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结合思政元素,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声乐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音乐技巧,还通过作品理解和情感表达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这为将思政元素融入声乐教学提供了天然的契机,通过对经典红色歌曲、民族音乐作品等的学习,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和传递正能量,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原则

(一)科学性

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性。科学性要求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不能随意拼凑或生搬硬套。将思政元素融入声乐教学,需要基于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音乐作品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应当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声乐技巧,还能深刻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科学性的原则还要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科学地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科学性的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声乐课程,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针对性

针对性是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原则之一。不同的学生群体和声乐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融入思政元素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针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背景和需求,选择适合的音乐作品和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唱、思想性强的红色歌曲,通过对歌词和历史背景的讲解,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复杂的民族音乐作品,通过深入剖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使学生在高水平的声乐实践中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针对性的原则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上,不断进步和成长。

(三)艺术性

艺术性是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核心原则之一。艺术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又要充分体现音乐艺术的美感和感染力。声乐课程本质上是一门艺术课程,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作品,感受艺术的魅力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在融入思政元素时,必须注重艺术性的体现,使学生在享受音乐艺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应当优先考虑那些既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又具备高艺术水准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演绎和讲解,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思想共鸣。此外,艺术性的原则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如舞台表演、音乐会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辅相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究与运用

(一)通过经典音乐作品阐述历史与文化背景

在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通过经典音乐作品阐述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例如,《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教师可以在讲授《黄河大合唱》时,详细介绍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作曲家冼星海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这部激励人心的伟大作品。同时,可以结合历史资料,讲述当时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艰苦斗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欣赏到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刻领会到作品所传达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结合当代社会热点进行思想引导

将思政元素融入声乐课程,还可以通过结合当代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想引导。例如,在讲授《我爱你,中国》这一歌曲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成就,如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卓越表现等,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社会模范人物,通过讲座或互动交流的形式,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感人事迹和奋斗经历。这些真实的案例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公益演出等,使他们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和践行所学的思政内容,进一步巩固其思想认识。

(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在声乐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可以传递丰富的知识,但单一的教学形式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剧的排练和演出,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体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如排演《白毛女》,学生不仅要学习唱腔和表演技巧,还需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切身体会旧社会人民的苦难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拟现实(VR)技术等,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沉浸感。例如,通过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或使用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思政内容。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声乐技能,还能在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中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结束语:

在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的重要路径。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历史与文化背景的阐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传递,以及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创新运用,学生能够在声乐学习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政教育。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增强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未来,我们应持续探索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使音乐教育不仅成为艺术的熏陶,更成为思想的引领和心灵的滋养。

参考文献:

[1]孟雅,龚宸.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24,(09):196-198.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4.09.064.

[2]赵悦.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音乐,2024,(05):44-46.

作者简介:王莹(1985.07-),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城市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中国声乐、中国唱法、红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