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审美价值。初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其音乐教育在塑造学生音乐素养、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效传承民族音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再认识
1.深化音乐素养,拓宽艺术视野
民族音乐以其独具匠心的旋律编织、节奏韵律的巧妙编排以及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为学生构筑起了一座音乐学习的宝库。深入探索民族音乐,学生们不仅能够系统掌握音乐基础理论、演奏技巧与创作原理等核心知识,更能在这一过程中,跨越传统与现代的界限,领略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极大地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这种跨越式的学习体验,不仅促使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得到质的飞跃,还使他们在欣赏、分析乃至创作音乐时,能够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层次与深度,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也随之显著提升。
2.增强文化认同,培养民族情感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深邃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的审美趣味。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厚重与辉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激发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自豪,为成长为具有强烈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
3.传承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精髓的生动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品质,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团结互助、和谐共生的社会理念等。这些精神力量,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也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通过积极传承民族音乐,我们不仅是在保护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在引导学生们从中汲取养分,塑造他们正直的品格、积极的价值观念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音乐的旋律中,学生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二、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在当前教育领域,尤其是初中音乐教育阶段,提升教师在民族音乐领域的专业素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音乐教师虽具备基本的音乐教学能力,但在民族音乐这一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领域,其专业素养尚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深度不够,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学习,难以在课堂上生动再现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韵味。
2.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
审视当前初中音乐课堂,尤其是在民族音乐教学板块,不难发现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固定曲目,教学方法则沿袭传统,显得较为单一和保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如仅通过聆听录音、观看视频等间接方式学习,难以形成深刻的记忆与情感体验,更无从谈起主动探索与创造的乐趣。
3.外部资源支持不足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支撑。这包括但不限于高质量的音乐教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活动以及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然而,当前部分学校在此方面的资源投入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支撑起全面、深入的民族音乐教育需求。
三、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深化策略
1.深化师资培训体系,全面升华专业素养
为了进一步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与深度,学校应不遗余力地加大对音乐教师队伍的培训投入,构建一套系统化、常态化的师资培训体系。这包括但不限于定期组织高规格的民族音乐专题研讨会、工作坊及国内外交流学习项目,旨在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深化他们对民族音乐历史、理论及实践技巧的掌握。同时,鼓励并支持教师投身于民族音乐的前沿研究,通过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等形式,不断挖掘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动有效的教学内容,以创新驱动教学方法的革新,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成效。
2.多元化教学内容设计,激活教学创新活力
教师应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深入洞察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及兴趣偏好,精心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层次分明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这要求广泛搜集并引入各类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涵盖传统经典与现代创新之作,同时融合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如歌舞、器乐演奏、戏曲片段等,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与艺术鉴赏力。在教学策略上,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模拟真实音乐场景,促进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3.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学习边界
学校应积极构建开放式的教育体系,主动寻求与音乐院校、艺术团体、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机会,通过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起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具体实践可包括:定期邀请知名民族音乐家来校进行大师课、讲座或音乐会,让学生近距离领略大师风采,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音乐节、音乐比赛等,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与实战机会,增强音乐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4.强化家校联动机制,共筑民族音乐传承纽带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其在民族音乐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学校应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放家校联系手册、建立微信群或APP平台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共同探讨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分享教育理念与方法。同时,鼓励家长成为孩子学习民族音乐的伙伴与引路人,共同参与音乐学习材料的搜集、音乐活动的筹备与参与,如家庭音乐会、亲子音乐创作等,以此增进亲子关系,营造浓厚的家庭音乐氛围,让民族音乐成为连接家庭与学校、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共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深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加强师资培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促进家校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和实践,我们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民族音乐氛围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并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认同感,还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传承地方文化艺术——初中音乐“锡剧教学”的分层推进策略[J].邓刘哲宇.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3(Z1)
[2]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J].韩明萍.中国民族博览,2023(12)
[3]谈初中音乐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策略[J].钱华伟.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6)
[4]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J].谢德强.中国教师,202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