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律动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体,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效应用舞蹈律动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丰富学生音乐课堂体验。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音乐课堂实际情况分析舞蹈律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应用意义,并提出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应用舞蹈律动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启发。
一、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改革中的意义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舞蹈律动一般是指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音乐节奏和情感,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节奏感与韵律感。音乐作为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抒发与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而舞蹈律动就是要将舞蹈与音乐这两种情感表达方式融为一体,通过声音和动作来调动音乐感知能力。同时,舞蹈律动是一种全身心的动作,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肌肉还能增强身体的协调性与灵活性,亦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舞蹈表达与释放情感来缓解学业压力。此外,在舞蹈律动的学习与实践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创造出独特的舞蹈形式和表达方式,使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而舞蹈律动仪器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当学生在音乐课中进行舞蹈律动时往往需要与其他同学共同合作并对动作进行协调与统一,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懂得相互配合、支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地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与沟通技巧,使得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更为融洽[1]。
二、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策略
(一)应用舞蹈律动,提高音乐学习兴趣
在小学生的视角里,音乐学科的学习充满了乐趣与愉悦,是一场快乐的旅程。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并不完善,天性活泼,对一些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教师在实际开展音乐教学时,应当对小学生求知欲强烈这一特性加以利用,通过融入舞蹈律动的教学,能让小学生在音乐中释放活力,并尽情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也有助于小学生在动静结合的课堂环境中,提升对音乐学习的喜爱程度,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效率获得显著提升。舞蹈律动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并不局限于特定音乐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在音乐学科的不同教学环节,同时,还能够通过舞蹈律动有效彰显音乐学科的学科魅力和特点,提升音乐学科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基于小学生的音乐律动爱好,教师可以设计两种舞蹈律动,一种在课堂开始时进行,其效果相当于上课铃,另一种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其效果相当于下课铃,通过将音乐律动融入音乐课堂中,能够有效小学生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并实现课堂教学的完美收尾,调动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充分释放音乐的魅力[2]。
(二)应用舞蹈律动,引导学生创造想象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环节,教师主要是将关注点放在小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方面,而在当前素质教育模式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核心地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积极表达自身的感受与体会,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将自身的情感与音乐旋律有机融合。一些学生在音乐氛围的熏陶下,身体通常会不由自主地跟随旋律摆动,例如跟着节奏垫腿或点头,这样的场景说明学生的情感与音乐形成了一定的共鸣。鉴于学生们热衷于通过律动的方式来表达心情与释放情绪,教师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编创自己喜欢的动作,设计个性化的舞蹈律动动作,以此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创造能力进一步提高[3]。比如,在学习《小鸟、小鸟》这一音乐作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歌曲内容或是歌曲旋律与风格,编创一些舞蹈律动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体会,并且在学生创作相应动作时,教师应在合适的契机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认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并取得显著的进步。
(三)应用舞蹈律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鉴赏能力与音乐感知力,而舞蹈表演作为音乐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展示自身艺术素养的重要内容。舞蹈律动能够将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知和理解音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七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中下载相应的教学资源并在多媒体设备中展示出来,让学生仿佛处于湖面小船的情景之中,然后通过舞蹈律动的形式让学生边跟随音乐进行歌唱边进行舞蹈动作,从多方面感官上引发共鸣,调动学生全身上下的艺术细胞。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次的重复性动作来让学生的舞蹈律动更为熟练,同时也能在此过程中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四)应用舞蹈律动,调节音乐课堂氛围
与数学、语文和英语等课程相比,音乐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再加上小学生好动天性导致其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仅会导致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而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受到学习氛围等方面的影响,音乐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度,教师可以通过舞蹈律动的方式来让学生提高对音乐旋律和舞蹈动作的专注度,而在舞动律动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会释放内咖肽这种能够产生愉悦效果的化学物质,让学生感到放松和愉快,从心理层面对音乐教学产生一个良好印象,进而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音乐课堂中的中后段是进行舞蹈律动的最佳时期,因为当音乐课进行到后半程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出现不集中等情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律动的方式来唤回学生的注意力,而在课程结束阶段通过音乐律动能够让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回味感和留恋感,使学生对下堂音乐课充满期待。例如,在教学《天地之间的歌》这一音乐作品时,可能是音乐作品所描述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因此,难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舞蹈律动活动舒缓学生的身心,在课堂中间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全体起立,并跟着音乐节奏摇摆身体、轻轻拍手,也可以跟随音乐旋律轻轻哼唱,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更深入的体会,这样可以有效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习中产生的疲劳感。在身心都得到释放之后,小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也会更加轻松与愉悦,能够助力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在我国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就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爽.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1):111-113.
[2]秦琳.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改革中舞蹈律动的应用探讨[J].学子(理论版),2015,(03):56.
[3]石茹莹.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上),2014,(1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