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音乐课堂中优化民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陆欣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小陆小学,530133

摘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要重视音乐文化的融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民歌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教师应通过精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教授学生歌唱技巧,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歌曲背后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及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其良好的音乐感知力、鉴赏力及文化认同感。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音乐课堂中优化民歌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有效途径
DOI:10.12721/ccn.2025.15749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民歌作为一种传统而深具文化内涵的音乐形式,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新课标提倡将核心素养融入音乐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教师应当将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挖掘民歌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民歌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民歌教学的重要性

口口相传是传统民歌的主要传播方式,这一传播方式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所改变,学校成为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主阵地之一。学校通过将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充分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在音乐课堂中引入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及民歌,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在增加音乐课程教学形式多样性的同时,有效传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有学者认为,对于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学校是重要的阵地,但目前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关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容不足,对于民族文化的教育需要贯穿学生的在校学习阶段,从学龄前教育阶段到大学教育阶段不断深化传统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正确认知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代代相传。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优化民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文化氛围

核心素养下,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其音乐素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更具文化自信。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深度融入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展示,向学生生动地介绍民歌代表性作品。通过细致入微地解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民歌的形成背景,在心理上建立对民歌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料,借助投影仪、音频设备等工具,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片段,使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更直观地感受民歌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样的多媒体呈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深他们对民歌文化的理解。最后,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创建文化氛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音乐文化体验活动,如民歌欣赏比赛、民歌传统乐器制作等,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民歌的浓厚兴趣。

《茉莉花》是一首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歌。以《茉莉花》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营造文化氛围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两个方面展开。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学生介绍《茉莉花》,讲述这首歌曲源于中国南方,描绘了茉莉花的美丽和清新以及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联系。同时,利用投影仪和音频设备,向学生展示与《茉莉花》相关的图片、音频片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多媒体呈现,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首民歌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引发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二)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开展民歌教学时,教师的角色尤为重要,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引领者和学生兴趣的激发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民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教师需要精心规划教学内容,确保它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备课阶段,教师应深入挖掘每首民歌背后的故事与文化意义,将抽象的音乐符号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场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民歌的直观感受。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取那些旋律优美、易于上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民歌进行教学,让学习过程变得既有趣又富有成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即兴创作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例如,组建合唱团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与配合,还能通过领唱与合唱的交替,体验到不同声部间的和谐之美。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相关视频、音频资料,能够直观地展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歌的演唱风格,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民歌教学活动。如组织民歌比赛、邀请民间艺术家进校园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歌的魅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良好沟通。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歌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旋律特点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通过抓住旋律特点,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欣赏民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能力。通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小学生在欣赏民歌的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音乐的魅力,不断提升音乐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合唱、器乐演奏等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民歌的音乐语言,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通过合唱形式欣赏民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演唱经典的民歌。通过集体合唱,让学生体验到民歌旋律的美妙,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集体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旋律中的起伏、高潮等特点,通过集体表达,增强学生对民歌旋律的感知。其次,利用器乐演奏,提升民歌教学成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简单的民歌伴奏,通过演奏器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歌旋律的表达方式。在演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旋律中的音符、节奏等元素,培养学生对旋律结构的敏感性。最后,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民歌教学效率。教师可以使用音乐播放器或电子键盘等设备,播放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通过比较不同旋律的异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感悟民歌音乐语言的多样性,培养其对音乐文化的开放性视野。比如,凤阳民歌《凤阳花鼓》中,旋律委婉曲折;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中,旋律比较高亢。为了抓住不同民歌旋律的特点,教师应组织学生集体演唱《凤阳花鼓》。通过合唱让学生感受到凤阳民歌旋律的独特之处,体验其中蕴含的地方文化和民间风情。

三、结语

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中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将民歌运用到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学生以后的音乐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不断提升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素梅.探寻民歌韵味传承民族文化——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3,(17):37-39.

[2]王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例谈小学民歌教学[J].琴童,2023,(11):51-53.

[3]张悦.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07):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