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散是一种传统名方,主治痈疽疥疮以及其他皮肤病,如无名肿毒等[1]。这种特色中药外用制剂由本院自行开发,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未化脓之痈、疮、肿、毒症等病症的治疗。金黄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药理作用,可以对病人预后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医学研究的逐渐深入,近年来该药物的受重视程度日益上升,同时它的适用范围也得以不断扩大[2]。
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limb deep veinthrombus,简称LDVT)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血管外科领域的疾病。该病的病理发生机制为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包括因长期制动而导致深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壁损伤,以及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等。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大多为高凝状态,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约为健康人的4-7倍,根据恶性肿瘤的位置、转移的程度和治疗的类型,每年有0.5%到20%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静脉血栓的发生使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2-6倍,是恶性肿瘤患者的第二大死因,也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30天内的主要死因[3]。因此,积极防治这一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学已经在此领域有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两个大类别。在临床治疗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通常会接受抗凝和溶栓疗法,并辅之以肢体升高以减轻病情。但是,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地改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中医学所属的病种主要有“脉痹”、“瘀血流注”、“股胀”等描述,通常认为其病机源自于瘀血和湿热、体虚等因素所导致的脉络阻塞。因此,以活血通络为治疗该疾病的首要原则,同时结合祛湿化瘀的治疗措施,该方案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4]。
为观察金黄散对恶性肿瘤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本文旨在探讨金黄散对恶性肿瘤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作用,对其中50例患者采用了中药金黄散外敷治疗方案,疗效较为明显,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了50例在2021年01月至2023年7月期间,接受本院因恶性肿瘤住院治疗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病例,其中男性患者为33名,女性患者为17名所研究样本对象的年龄区间为46-68岁,具体平均年龄为(44.25±3.47)岁,且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间大致在3-14日内。
1.2纳入标准
明确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下肢部位中,以手指压迫后肿块发生凹陷的表现最为显著,此外,以大腿及脚背部位的周径增大现象为主。患者在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其皮肤温度相对于健侧组有着显著的升高,约为1~3℃不等。此外,患者的皮肤颜色多表现为潮红或暗红色,通常并无明显的发热症状。从血常规检查结果中可观察到,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且血沉加快。基于患者的个人自述不适,其感受到的症状大致包括酸、痛、胀等。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
本院自配金黄散由大黄5g、黄柏5g、姜黄5g、胆南星15g、陈皮15g、炒苍术15g、厚朴15g、甘草 15g、天花粉 10g。将上述中药材研粉,蜜调匀。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该医院自行制备的金黄散外用治疗方法。治疗的主要部位集中在下肢肿胀症状最为显著的区域。在治疗之前,肌肤进行清洁处理,随后施用金黄散,每次1付,并使用无菌绷带包裹,需每日更换两次金黄散。按照标准流程,每次治疗结束后会进行1次复查,以此来确定后续药物治疗的方案。在进行治疗后,常常会发现患者所接受的金黄散经常会导致涂敷区域产生轻微的灼热感,这种反应属于治疗后的正常现象。通常情况下,该部位进行3-4次敷药,相应的症状将得到明显的缓解。
1.32 观察指标
研究采用的疗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患者自述不适症状的改善,如肿胀感、酸胀感消失等;其次,皮肤颜色恢复到正常状态,下肢周径恢复至正常水平;最后相关实验室相关检测的结果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则表示显效。患者自诉胀痛感较前缓解,局部有潮红症状较前消退,下肢周径较前减少者表示有效;患者自诉患者自述肿胀,酸胀感无好转,皮肤温度仍高,皮肤颜色潮红,并且下肢周径毫无恢复趋势,经过实验室再次检查后,所涉多个指标值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甚至出现了加重的情况,此结果可被视为无效。本研究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浆,旨在对其相关指标数值进行分析与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我们使用SPSS26统计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处理。计数数据的计量单位以平均值±标准偏差(x̄±s),同时进行了t检验,而计量数据的计量单位则以%表示,并进行了χ2检验,以P>0.05为标准,评估两组数据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2. 结果
2.1临床症状
应用金黄散进行外敷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显著减轻患者酸、痛、胀等不适。据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的50位病人中,有46例疗效显著,3例有效,仅有1例治疗效果不佳,该外敷治疗方案的临床有效率达到了92.0%。
2.2临床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表1中显示了治疗后血浆相关指标的数值(全血黏度低切值;全血黏度高切值;凝血因子值),与治疗前相比较,这些血浆指标都明显降低(P<0.05),这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
表1临床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3. 讨论
肿瘤患者常常出现明显的血液高凝状态,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是肿瘤患者继肿瘤进展后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高达1:5(范围4-20%),是非肿瘤患者的4-7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没有初始的临床表现,容易被各种肿瘤症状所掩盖,在血栓随血液流动至肺部可导致肺栓塞,造成意外死亡。一些研究表明,5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尸检时发现有静脉血栓栓塞症。肿瘤引起血栓形成的机制有很多:(1)血流淤滞:肿瘤患者常因全身情况差、睡眠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而活动少,可造成血流淤滞。(2) 血管内皮损伤:肿瘤细胞侵犯血管、静脉化疗药物、手术及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等均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肿瘤细胞不仅可以分泌辅助因子和促凝血因子直接激活凝血系统,还可以刺激其他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表面促凝血蛋白的表达而间接激活凝血系统;肿瘤细胞可能通过表达纤维蛋白原激活剂抑制剂来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在一些患者中确定其确诊仍然存在困难。为了使诊断结果更加准确,在临床中,医生需要对可疑的患者进行更加全面的检查,比如静脉造影检查明确患者静脉血流是否通畅,再有就是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患者血栓形成相关实验室指标是否正常。如果患者的静脉血栓造影结果显示存在静脉内球状或蜿蜒状的充盈缺损,并且远侧静脉存在扩张的情况,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也提示D-二聚体指标异常升高,这都在提示临床医生该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发生风险,需要多加注意。假若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此类患者将面临罹患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潜在风险,待病情进一步恶化时更有可能导致截肢或者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对于恶性肿瘤继发的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同时,对于那些已经患有合并深静脉血栓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更应当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治疗避免 病情进一步恶化。西医传统的治疗方式一般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建议患者进行卧床静养,同时采取双腿抬高的姿势,配合抗凝和溶栓的治疗手段。通过使用抗凝剂,可以有效地预防既有血栓的继续扩大,还可有效抑制新血栓的形成。对于血栓形成的治疗,溶栓技术的应用可显著加速血栓的溶解,并在短时间内达到血管灌注的目的。然而,传统的西医基础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相关症状,但其治疗效果存在着缺陷以及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划归为中医学中的“脉痹”、“肿胀”、“血瘀流注”、“恶脉”等范畴[4]。然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也无论是在相关古籍还是现代文献中,都未发现任何与之相关的文献报道。“股肿”一术语源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规定,其编制和应用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监管范畴。亦可参考古代经典医疗文献《黄帝内经》,其中对于“股肿”的形态与病理情况进行了详尽描述。例如,“在脉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血不流”以及“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等文中所涉及的内容,皆可进一步阐明该病相应的治疗方法及机制。据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所提出,恶脉指的是突然在身体内出现的一条赤色络脉,这表明了在中医学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医学者已着手初步了解该病的病因与症状。根据实践和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总结既往的文献可以得出如下推论:瘀热互结与股肿的发生、进展以及变化内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中热内阻是导致股肿形成的原因,而瘀热互结则是股肿病理性病变的具体物质基础,在股肿病理性演变过程中,瘀热互结是股肿病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选取中药外敷为治疗方法,旨在挖掘中医治疗的深层次价值,本研究结合病情发展特点,采用我院研发的金黄散,制定了一系列合理用药方案。
《外科正宗》是明朝中医外科医家陈实功所著之医学文献,记载金黄散的原名为如意金黄散,并将其制法纳入其中[5]。该药方的成分主要包含有中草药:天花粉、姜黄、白芷、苍术、天南星、甘草、大黄、黄柏、厚朴、陈皮和黄丹,经过麻油浸泡处理48小时而成。前6种中药用文火煎煮,后4种中药再加入,煎煮至表面出现深褐色为最佳状态,其后将药渣除去并将余下的麻油与黄丹混合成膏[7]。在方剂中,“天花粉”的主要功效为清热祛瘀。黄柏具备消肿、清热除湿和排毒等多种功效;大黄具有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的双重效应;而白芷和姜黄则具备消肿和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本研究中使用的是本院自制金黄散方剂,在方中大黄、黄柏、姜黄清热解毒为君,苍术、陈皮、厚朴、胆南星、天花粉清热凉血、消肿散瘀为臣药,甘草清热解毒兼调和诸药为使药。进行金黄散治疗,有助于实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多种治疗效果。金黄散含有抑菌、消炎、增强溶菌酶以及促进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功效。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药金黄散外敷疗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具有很高的临床疗效,其临床有效率为92.00%。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中药外敷金黄散可以明显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浆指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文认为该中药方能够有效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总结以上临床观察结果,本研究进一步认为,在日常诊疗中,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在接受西医溶栓、抗凝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金黄散外敷,这种中西医结合可以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不适。
综上,外敷金黄散对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液黏稠度等方面功效显著,具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故可作为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段红梅,庞伟,张丽.蜂蜜调和如意金黄散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0):113-114.
[2] 何璨,何元凤,蒋笑怡.麻油金黄散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8(03):83.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08.03.005.
[3] 周洁,刘明,张玉冬,王明超,张璐,王嘉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1,27(04):648-650.
[4] 阚建科,赵伟,张新刚,刘岩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多疗法联合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1):3530-3532.
[5] 李秀岩,王艳宏,王科军,吕邵娃,杨志欣,王锐,管庆霞,冯宇飞,李伟男,李永吉.如意金黄散“方”与“剂”的历史沿革[J].中医药学报,2021,49(10):36-39.DOI:10.19664/j.cnki.1002-2392.21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