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是中华民族以身体运动为实践获得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泉源。然而随着国外体育文化的逐渐渗透,民族体育的根基受到侵蚀,致使民族体育发展出现自闭现象,传承出现脱节。如何激发民族体育的活力意义重大,关键在于推动民族体育文化由“无意识自然传承”向“有意识自觉传承”转型,学校便是实现此转型的主要渠道。民族体育进入校园既符合协调发展的国家方针,也是民族体育传承的必由之路。
一、民族文体活动的传承认识
民族文体活动的传承需要思考认识与实施这两个问题。我国领导人历来重视对民族传统特色文体的传承,并多次提出将民族传统特色文体活动融入校园、依托校园进行传承与保护的诸多阶段性建议,因此,关于对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特色文体活动的认识是有目共睹的,而突破民族传统特色文体生存危机则重在实施。
首先,确保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化。少年强,则国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往大了讲则事关国家的国防后备力量及未来竞争力,因此,应当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上升至国家层面上。针对于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的现状,国务院曾于2007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一系列相关要求和规定,是国家关于学校体育提出的一个法规性的文件。《意见》指出,要“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建立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学校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且作出明确规定。最新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为确保学校对各级指导性文件的落实,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制度,如督导制度、问责制度、一票否决制度等。总之,学校作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阵地,应当创设良好的环境,而学校体育工作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严格的执行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校园的首要前提。
其次,注重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将传统体育融入校园、践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工作,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素养。系统化和规范化不足等情况目前普遍存在于民族传统的体育教育中,导致体育教育的效果并不佳,因此需要教师对相应的体育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及掌握。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教师培训课程或学习交流会,提高教师们的综合素质,或是举办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采风,向一些民间艺人或大师学习,以促进教师后期更好地开展工作。
最后,开展多渠道的传统体育活动。传统体育进校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更应该走向课外,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校园体育竞赛(如校运动会、校联赛等)、节假日庆典及课间活动等,同时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体育文化知识,让学生做“多选题”而不是“单选题”。
二、民族文体活动在农村小学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整合学科民族特色文体教育素材,打造学科拓展课
课程是实施民族特色文体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解读《学校体育教育指导纲要》、《体育课程新标准》等书籍,分学科、分层次、有目标、有重点地挖掘教材中的民族特色文体教育素材,制定学科民族特色文体教育实施纲要,开展学科拓展课程:体育课、活动课、第二课堂等是进行民族特色文体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肯编排合乎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项目,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利用体育课堂传承民族特色文体活动知识,再通过活动课,大课间等拓展和创新民族特色文体活动,使学生掌握民族特色文体活动项目的知识与技能。
(二)校园民族特色文体活动的传承
校园文体活动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村小学生的思维和生活的方式,传统的活动模式和活动的内容已经远远跟不上学生思维和心理的发展的要求。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这些传统的项目已经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参与的兴趣,如何改革,我觉得应该在深入调研和了解学生思想现状的基础之上,传承与创新当地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喜闻乐见的民族文体活动。竹竿舞就是这样一项师生对竹竿舞的应用丰富和拓展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我们壮族的传统竹竿舞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也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价值。将竹竿舞整合到学校体育课堂活动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丰富校园文化。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竹竿舞项目的整合可以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的和重复的体育课程教材,如球类、田径等学生早已乏味的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体会运动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延续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使学生加深对我国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若能把学生的竹竿舞表演与当地的节日庆典对接起来,就是对学生人生阅历的一种丰富和拓展,更能彰显校园文体活动的育人功能和凝聚功能。
(三)校园民族特色文体活动的创新
校园文体活动的创新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充分分析和调查学生的现状,以及学生对当前校园文体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二要在此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融入当今社会的文体活动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三是对现有的体育课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推动学生体育课的多元发展和改革。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如在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时,穿插“竹竿舞”教学,可在提升学生跳跃能力的同时增加课堂娱乐性;将竹竿舞改编为课间小游戏,让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时自由跳跃。把竹竿舞与舞蹈表演相融合,配上适当的“竹竿舞”音乐,就可替代舞蹈课教学。将竹竿舞创编成一种舞蹈、一种故事、一种生活,师生可以用歌声唱出故事,用舞蹈跳出情节,用节奏敲出感情,将竹竿舞上升到艺术的舞台,使之剧情化。
校园文体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了日常学生思想引领,行为矫正,价值观改造等众多内容,是发挥校园文化统筹兼顾,引领全局作用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三、结论
民族特色体育是经过各个民族长久实践积攒下来的瑰宝,项目众多,遍及世界各地域、各民族,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传统性、传承性等特性,具有娱乐性、多样性、竞技性、交融性、适应性、地域性等特点,它与学校体育相结合,既能丰富学校体育内容,也符合协调、发展的国家方针,对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还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红兵,黎伟平.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2):28-33.
[2]李鸿宜,马卉君,姚蕾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困境与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