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镇宁县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张亚 花露 韦绮 窦天宇

贵州省镇宁自治县气象局,561200

摘要: 本文选取1991-2020年镇宁县气象局近三十年气温、降水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常规的线性趋势法对镇宁县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展开分析,并阐述了镇宁县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对策。结果显示:近三十年镇宁县年平均气温总的来说呈增加变化趋势,其增温速率为0.284℃/10a,增暖趋势十分显著;镇宁县各个季节的平均温度与年变化趋势一致,也呈升温变化态势,春季气温增幅最大。镇宁县降水量整体来说呈下降的变化趋势,降水量下降速率为-82.023mm/10a。在这种气候背景下,镇宁县极易引发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农业气象灾害频发,暖冬的存在还会使得农业病虫害发生几率越来越高,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镇宁县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异常气候,要根据当地气候变化特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不断优化调整;气象、农业等有关部门应注重部门间的联合协作,在农作物生产适宜性气候条件的研究、农作物生长情况观察、病虫害监测、气象灾害监测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形成良好的信息互动机制,共同保障农业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 气温;降水;农业;影响;对策
DOI:10.12721/ccn.2021.15709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近一百多年来,全球气候增暖已成为事实,气候所带来的影响也逐渐受到气象科学工作人员的密切关注[1]。镇宁县隶属于贵州省安顺市,地处贵州省西南部,地理坐标处于105°35′~106°1′E、25°25′~26°11′N之间,境内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坡度变化较大。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整体气候特点: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在全球气候增暖的状况下,镇宁县气温以及降水也产生了极大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增添不少影响。因此,加强镇宁县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的分析,探究其对农业的影响,对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趋利避害,推动镇宁县农业的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分析方法

本文所用气象资料来源于镇宁县气象局,涵盖1991-2020年镇宁县平均气温、降水量各个月份的观测数据资料;本文采取气候倾向率的方法来分析1991-2020年镇宁县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本文参照常规标准划分季节:3月至5月这一时间段为春季,6月至8月这一时间段为夏季,9月至11月这一时间段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这一时间段为冬季。

2.镇宁县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2.1镇宁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由1991-2020年镇宁县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能够发现(图1),近三十年镇宁县年平均气温总的来说呈增加变化趋势,其增温速率为0.284℃/10a,增暖趋势十分显著。近三十年来镇宁县气温平均值是15.6℃,年平均气温最高值是16.4℃(2009年),最低值为14.6℃(1996年、2011年)。

截图2.png 图1  1991-2020年镇宁县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特征

通过1991-2020年镇宁县四季平均温度变化情况可以发现(表1),镇宁县近三十年来四季气温气候平均值分别为16.3℃、22.3℃、16.3℃、7.3℃;春季平均气温最高值为17.7℃(2018年),最低值为13.9℃(1996年);夏季平均气温最高值为23.1℃(2020年),最低值为21.8℃(1991年);秋季平均气温最高值为17.3℃(2015年),最低值为15.1℃(1991年);冬季最高值为9.4℃(2009年),最低值为4.9℃(2011年);从春季至冬季镇宁县各个季节的平均温度线性倾向率分别是0.484℃/10a、0.241℃/10a、0.248℃/10a以及0.164℃/10a,由此不难发现,近三十年镇宁县各个季节的平均温度都呈升温变化态势,四个季节增温趋势都较为很显著,特别是春季气温增幅最大。 

表1  1991-2020年镇宁县四季平均气温变化统计表

截图3.png

2.2镇宁县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通过1991-2020年镇宁县降水量年际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到(图2),近三十年来镇宁县降水量整体来说呈下降的变化趋势,降水量下降速率为-82.023mm/10a。与此同时,近三十年镇宁县平均降水量为1364.1mm,年降雨量最大值是1841.3mm(2000年),年降雨量最少值为847.9mm(2013年)。

截图4.png

图2  1991-2020年年降水量年际变化

3镇宁县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气候增暖会对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蜂糖李、樱桃、火龙果等特色农业精品水果的生育期造成较大的影响,镇宁县近三十年平均气温以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变化趋势,这些均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极易引发一些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进而对各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2]。例如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高温干旱的频发时常抑制镇宁县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

3.2会导致农业病虫害频发

气候变暖,虽说促使作物春播期有所提前,作物生长期逐渐延长,确保了越冬作物的安全越冬。但是降水偏少,干旱出现概率较大,特别容易引发农业病虫害。尤其是镇宁县冬季气温增暖比较有益于农作物病虫安全越冬,使得农业病虫害数量以及类型不断增加。气候变暖会加重镇宁县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增加因农业病虫害所导致的粮食减产幅度[3]

4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生产对策

4.1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镇宁县应根据当地气候变化特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不断优化调整。依据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温度、降水资料的分配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通过对作物品种以及布局进行不断改善,由计划的对抗高温、抗涝、抗旱等抗逆品种进行培育,采取有效措施对气候变暖的状况进行科学应对,进而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依然可以确保粮食的优质高产。

4.2加强部门联合协作机制

针对气候变暖对镇宁县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气象、农业等有关部门应注重部门间的联合协作,合理应对气候变化。在农作物生产适宜性气候条件的研究、农作物生长情况观察、病虫害监测、气象灾害监测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形成良好的信息互动机制,促进农业气象信息的共享,切实为农业的正常生产以及气象灾害、病虫害防御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5结论

(1)近三十年镇宁县年平均气温总的来说呈增加变化趋势,其增温速率为0.284℃/10a,增暖趋势十分显著;镇宁县各个季节的平均温度与年变化趋势一致,也呈升温变化态势,四个季节增温趋势各个季节的平均温度线性倾向率分别是0.484℃/10a、0.241℃/10a、0.248℃/10a以及0.164℃/10a,春季气温增幅最大。镇宁县降水量整体来说呈下降的变化趋势,降水量下降速率为-82.023mm/10a。

(2)镇宁县气候增暖趋势加剧,降水量年际间呈波动减少趋势,在这种气候背景下,极易引发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农业气象灾害频发,暖冬的存在还会使得农业病虫害发生几率越来越高,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

(3)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镇宁县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异常气候,要根据当地气候变化特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不断优化调整;气象、农业等有关部门应注重部门间的联合协作,在农业气候监测以及灾害应对方面形成良好的信息互动机制,共同保障农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秦大河,Thomas Stocker,等.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1-6.

[2]周光胜.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5(1).

[3]周曙东,周文魁,朱红根,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1,10( 1) :34-39.

作者简介:张亚,(1991.07),女,汉族,贵州遵义人,大学本科,从事研究方向或职业:县级地面气象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