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新冠疫情是全球性、突发性的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其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仅我国,就因疫情暴发集中且涉及多个省份,我国的工业、服务业、固定投资、进出口、零售等多方面的生产指数与增加值大幅下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发现,2020年时我国因处于新冠疫情爆发的初期,受到的冲击也较为严重,导致该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6.8%。
一、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
市场经济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其在运行当中,各企业之间的地位平等,经营自主性更大且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我国的市场经济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计划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我国的市场经济以实现全民富裕为目标,党的指导是其发展的政治保证。也因此,我国的市场经济受政府和政策的影响比较大,且对各种市场环境的变化能有更高的适应性,借助政策的指导,各企业或者商户可以对自身的经营模式进行调整,以可以实现更稳定的发展。
二、疫情期间市场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压力
新冠疫情的危害性更大,由于其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受疫情影响,国内外以及国际之间的交通等方面都收到了更加严格的控制与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国内市场经济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压力都很大。我国的新冠疫情爆发在春节期间,疫情之前这段时间本应该是餐饮、零售、交通等行业的经营旺季,但是为响应疫情期间“就地过年”等政策号召,我国国民在这些方面的消费需求比起往年降低了一到两成,这是疫情下我国需求侧出现的问题。而供给侧方面最直观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各大企业停工停产,导致企业运营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企业停工停产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个体商户受到的冲击更大。疫情之后由于消费者对餐饮、服装等方面的需求大幅度降低,城市当中很多小型餐饮和服装门店纷纷倒闭,毫无疑问给我国的市场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二)全球贸易的普遍低迷
新冠疫情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爆发,部分国家管控不力,导致疫情长时间难以得到控制。又因为新冠病毒易感染的特点,为避免境外输入,全球贸易的限制也开始增加。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欧美国家的感染人数居高不下、持续增加,当地的大多数企业和工厂被迫停工,作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合作国,这些国家的疫情难以得到控制就意味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与风险。国新办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爆发初期),我国对美进出口总值下降了18.3%,对欧进出口总值下降了10.4%,这些数据也意味着我国的进出口经济收入正大幅降低[1]。长久以来买全球贸易对我国各行业的经济收入与技术革新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全球贸易低迷无疑是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又一挑战。
(三)个别紧缺物资市场供应不足,市场乱象频现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我国各大医院以及居民自身对于一次性医用口罩、消毒液等医疗用品的需求直线增加。但由于此前我国对于这类医疗用品的需求较为稳定,且春节前后大多数生产这类医疗用品的工厂处于停工状态,导致我国市场上的医疗卫生用品供不应求。这不仅给医护人员以及普通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也使得市场乱象再次出现。市场上哄抬酒精、消毒液、一次性口罩等医疗用品甚至药品的物价、甚至还有黑心商人在此时生产所谓的对抗新冠疫情的“特效药”,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也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带来威胁。根据2020年《消费者报道》的统计,到时年2月底,我国共出现哄抬口罩价格案例200起、生产劣质假冒医用卫生口罩案例100余宗,居民的财产与健康安全都难以得到保证[2]。
(四)防护和复工并行,线下消费复苏困难
新冠疫情的控制过程复杂,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为了避免我国企业与工厂长期停工导致企业与员工入不敷出,防护与复工并行是必行之路。企业既要复工复产,又要做好疫情防护工作,受到政策、供求以及疫情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市场经济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同时,防护与复工并行也对我国市场当中的线下消费环节带来不利影响,加强防护工作之后,我国对于各大门店的卫生防疫标准以及工作人员的管理要求更加严格,导致线下消费恢复运行的程序更加复杂。虽然国的疫情稳定之后各地政府纷纷恢复了居民正常出行,但依然要求居民尽量减少外出、减少人口聚集活动,同时对消费者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比如消费者必须佩戴口罩、持有核酸证明等,也会降低消费者出门的欲望,这也造成线下消费复苏困难。
三、政府应对问题时可以采取的策略
(一)实时公开信息与及时整治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我国市场经济中出现了市场调配失灵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该时间段内我国市场经济当中的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企业之间的竞争失衡同时还要应对疫情带来的供给侧需求侧的压力,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也给企业之间的交易带来了更高的风险。不过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果已经十分突出,各类新兴媒体以及智能手机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更多关于新冠疫情的最新消息以及应对措施。政府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为当地的企业提供相关的经济与政治方面的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3]。政府可以利用自己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的官方账号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对疫情最新进展、政府的新政策等信息公开、公布,保证企业之间、消费者之间信息共享、信息平等。政府机关可以通过在平台账号上发布短视频和文章,向大众宣传物价、粮油储备、防护办法等备受关注的信息,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稳定民众情绪,避免出现“抢粮”“抢盐”等现象。同时,政府也可以公布对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恶劣现象的惩治结果,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应用新经济,多途径救市
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的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因为政府呼吁减少人员聚集而停工停产,导致市场经济当中供给侧动力不足,企业缺少收入来源、消费者找不到足够的商品,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企业的稳定运行,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复苏体提供可能,就需要各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将消费的重心转移到互联网经济上[4]。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一直以来都是褒贬不一的,一方面,互联网经济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便利,受到很多年轻消费者的追捧与好评。但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商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售后服务水平良莠不齐也是长久以来互联网经济饱受诟病的最主要原因。政府要正视互联网经济的质量与服务问题,要推动有关法案的确立,为消费者的网上购物行为提供基本、全面的法律保障。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既要将“网红带货”、“无人经济”、“宅经济”等新经济模式代入市场经济的体系当中,更要为这些新型经济模式的运行提供基本规范。政府既要鼓励新经济模式的发展、减轻农户与企业的经营压力,也要为消费者提供保障。
(三)统一收储、调配应急物资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内原本对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的需求较为稳定,主要消费者为各级医院和诊所。但在疫情爆发后,普通民众对这些医疗用品的需求爆发式增长,造成我国各省市内的口罩、酒精一度断货。如果政府不加以干预,市场上就很容易出现哄抢物质、哄抬物价甚至以次充好等乱象。这类不良市场行为对疫情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和不良导向,我国政府必须制止。政府可以组织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物资的生产厂家稳步恢复生产,为医院、诊所以及各检疫站点和普通民众的安全提供充分保障。还可以号召和带领其他复工的、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到跨行业的生产活动当中来。政府要想办法提高医用物资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并对这些医用物资进行统一的价格管理与调配。由政府出面参与医用物资和应急物资的收储与调配,不仅可以保证这些重要物资用在“刀刃上”,更能够帮助稳定消毒液、医用口罩等物资的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合理,就能促进市场经济在疫情期间的稳定发展。
(四)推行政策,全面帮扶
疫情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各大企业的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商户,他们内部的资金流动主要依靠疫情前较为稳定的交易收入,但是疫情之后由于消费者数量减少、交易金额大度降低,造成很多企业的运营压力增加,部分个体商户甚至面临倒闭风险。政府在这时可以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缓交税款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减少经营压力。此外,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还可以对个体商户等采取补贴扶持政策,以保证广大人民在疫情期间的基本收入。对于小微企业,政府可以实行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比如面对疫情,广东省政府就出台了二十三条“减免补”扶持政策,实现了对当地的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商户的全面补助,能够保证当地的市场经济稳定运行[5]。
四、企业与商户如何应对疫情的挑战
(一)做好企业内部的疫情防控工作
加强企业、工厂内部的疫情防控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也是为企业在疫情期间的稳定、安全发展提供基本的保证。在疫情随时都有可能反扑的背景下,企业想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思想方面,企业有责任为全体员工树立起疫情防控意识,可以加强对新冠病毒的基本信息的宣传,要让全体员工都意识到新冠病毒的危害,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人防疫、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其次,要从行为入手。企业要培养员工应对新冠疫情的自我防护能力,可以展开新冠疫情防护交流会,让全体员工都能掌握正确的佩戴口罩的方法以及预防病毒感染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定和号召,建立健全的疫情防控制度。要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对企业内部进行定期的全面消杀。同时,企业还应当加强对门禁的管理,比如进门之前需要出示健康码、行程卡或者核酸检测证明,在企业内必须佩戴口罩、非必要不聚集等等。在部分疫情严重地区,还可以用线上会议代替线下会议,避免出现人员聚集,减轻感染的可能。
(二)保证产品质量
企业要做好疫情防护工作,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检测与监督。疫情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大,很多企业都因疫情影响而面临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但越是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就越应当做好产品。产品的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消费者对于各类产品的质量有了更深的关切。面对当前市场经济体系的变动以及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企业需要保持初心,以质量赚口碑,而一些老牌企业更不能此时放松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否则很容易使品牌信用以及品牌形象毁于一旦。企业应当对生产线采取更严格的要求,质检部门也需要以更高的标准对产品进行抽检,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才能投入市场。此外,在原料方面,企业也应当仔细检查原料的产地、运输线路等基本信息,尤其是餐饮企业,要尽可能选择来源安全可靠的食材,避免食材原料携带病毒。在价格方面,企业也应当保证自身产品的售价稳定不变,盲目哄抬物价只能使市场环境更加恶劣,企业的发展空间更加狭窄,疫情期间产品价格盲目上涨,只能带来一时的利益,却将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损害,更会造成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动荡,我国的市场经济状况更不容乐观。
五、消费者在疫情期间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除了政府的调控与企业的响应之外,消费者也可以为疫情期间我国市场经济的复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消费者首先需要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要积极配合当地的号召与要求,佩戴口罩,减少跨省、跨国出行,减小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疫情的防控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更需要广大人民的参与和配合,消费者响应政府号召、做好防疫工作,是我国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也能给市场经济的复苏提供更稳定的环境。与此同时,消费者还需要注意对市场上一次性口罩、酒精的质量进行仔细甄别。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的“微商”,以出售低价口罩、“特效药”为噱头,行售假、诈骗之实。面对市场上的乱象,消费者能做到的就是要相信政府的行动与调控能力,以冷静的态度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将自己发现的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网络诈骗等非法行为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协助政府整顿市场。消费者要有参与到市场调控的责任意识,既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也要对当地的市场起到监督作用,为市场经济的复苏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结论:新冠疫情的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在疫情背景下面临着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压力,且进出口贸易低迷,市场乱象频现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政府的调控是最有力的。政府充分发挥职能,再结合企业与消费者的自发自觉的参与,就可以解决市场经济在疫情背景下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4]梁迪. 重大疫情冲击下民营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1.
[5]王凯仁,张欣.重大疫情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以及政府作为的评述——基于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的对比分析[J].财政科学,2020(07):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