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计算能力,是指数学上的归纳和转化的能力,即把抽象的、复杂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字通过数学方法转换为可以理解的数学式子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探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制约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因素
教师不重视口算、算理,教学方法单一(1)对口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把口算视作浅层次的教学内容,只关注学生的口算结果而淡化口算过程,没有对学生思维形成过程进行确切的分析。还有的教师甚至忽视口算教学,几乎不要求学生进行口算,而只强调笔算。(2)忽略算理对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性。计算教学要以算理为前提,这才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正确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清晰的理论讲解,让学生正确掌握算理,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例如在“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列出一道计算题:16-7=(),让学生使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答案。有的学生从16根小棒中去掉7根小棒,得到结果,有的学生先拿出6根小棒,再从其余的小棒中拿出1根,剩下的小棒就是9根。很显然,学生通过这两种方法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但退位减法的算理是什么,学生并不知道,教师也没有对此进行深入讲解,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也只会埋头计算,而不知当“两个数相减,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时,要往前一位借位,相当于给这位数加上10,再进行计算”的道理,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3)教学方法单一。在计算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只引导学生反复进行计算训练,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注重算理教学,形成多重计算能力(1)强调算理引进。算理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方法的来源,掌握算理本质,如果仅是让学生机械化记忆计算方法,就无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教师要加大算理教学力度,组织学生分析算理以及算法的关联,由此让学生全方位掌握计算方法,这样可以减少计算错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进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如下两个算式:5×8=40与8×5=40,引导学生探索“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的道理,借助比较方式强化学生对算理的掌握。(2)增强学生多种计算能力。首先是引进口算,口算也是心算,是用脑计算,用口头叙述来记忆当时的结果,是计算的基础,可以培养学生快速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口算熟练后有助于笔算。因为口算难度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抢答或口算竞赛等,调动学生口算积极性,每天上课之前进行短时间的口算训练,长期坚持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引进估算。估算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口算的表现形式,比口算简单一些。通过估算,学生可以了解算式计算结果的大概范围,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例如某个学生得出39×5=()的计算结果为95,其他学生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因为39和40相近,而40×5=200,和95相差太大。最后是引进简算。简算是让学生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定义、定理、定律、性质、法则,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简算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
(二)懂计算,培养计算能力之本
计算之所以被贴上“简单、无趣”的标签,是因为学生对于算理认识不清。要使学生发自内心自觉地投身于计算的深度学习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其计算方法,更要教会学生认清算理,使其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恰到好处地分析算理,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激起学生数学计算的成就感。例如,笔者利用求地板面积与求房间面积的问题勾连了“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整数乘整数”的相关知识,教学中一共设计了3处对比:第一处是“先求一块木板的面积再求10块木板的面积”与“先求房间地面的长,再求房间地面的面积”的比较,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比较;第二处是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的比较;第三处是3.8×3.2与1.15×3.2的比较,即小数乘小数之间的比较。
(三)巧计算,培养计算能力之魂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相同的数学内容往往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多元化的算法有利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计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多元化的思维去看待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小数乘小数》一课中,我做了这样的练习设计:西装面料每米58.5元,买5.2米这种面料,应付多少元?请同学们先列出算式。然后教师直接出示三个选项:A.30.42;B.304.2;C.3042。可以有多种思路去解决:思路一:笔算,算出正确答案直接进行选择。思路二:估算,58.5估成59,5.2估成5,59×5=295,选项B最接近,选择B。思路三:借助算理思考,两个乘数中共有两位小数,而58.5×5.2的末位是0,得以舍去一位,积中应剩一位小数,选择B。如此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增加了计算学习的趣味性,充分体现了巧计算是提升计算能力的灵魂所在。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多元化的计算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教师要认真分析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结合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流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碧娜.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实施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9):90-92.
[2]贾会香.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6):86-88.
[3]凌镜.计算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8):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