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期间,要掌握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明确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将会计核算制度落实到具体施工,合理设置会计能够做好职务划分工作,保证会计工作制度能够落实到具体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提升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
1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概述
1.1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概念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相关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基于此,要求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度,全面分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选择最佳的风险评估方法,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做好信息沟通和共享工作,保证内部评价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实时监督内部控制工作,避免事业单位开展经济业务活动期间出现风险,制定最佳的预防措施,保障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风险施工在规定范围内。同时,事业单位要想实现财务内部控制目标,就要不断提高经济活动的合法性,重视资产管理工作,合理运用财务信息,保障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1.2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
详细了解财务内部控制的内容,可知,其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财务内部工作的水平,还能有效降低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违法现象出现的概率。同时,作为国家的重要职能部门,事业单位职能本身有着多元化的特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明确财务部门的权责,以期能够有效降低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提高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率,为事业单位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财务内部控制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保障预算绩效和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水平,避免出现财务内部控制风险,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步伐。
2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就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可知,现在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存在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的状况,不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使得财务内部控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与其他资金来源渠道相比,其本身有着资金来源较为稳定性的状况,很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和财务人员对资金风险并没有正确的认知,认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就是预算制,仅仅需要按照预算控制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即可,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内部控制无法发挥出自身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不仅会降低财务人员工作的热情,还能降低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使得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目标无法得到实现。
2.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很多事业单位都存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状况,不仅会降低会计基础的规范性,甚至还会降低财务控制工作的水平,大部分事业单位计量经济业务过程中都是依据原始凭证。但是,很多原始凭证都存在缺少相关依据的状况,比如:事业单位的快递回执单、办公用品明细、机票验真单等,这些均会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造成一定限制。同时,由于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内部控制出现无法找到针对性控制依据的状况,严重降低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的水平,给事业单位相应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详细了解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知,关于预算管理工作内容的规定并不是非常完善,使得预算管理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作为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手段,全面预算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还能提升资金收支进度的合理性。但是,很多事业单位百年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都存在不重视预算管理工作的状况,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业务工作经常会出现无法对应状况,甚至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预算执行时出现严重偏差,就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与缺乏预算控制有着密切关系,事业单位进行资产管理工作期间,所编制的预算缺乏科学性,无法准确掌握事业单位实际财务数据信息,只能根据上一年度的收支状况和兴,使得预算控制的约束严重不足,严重降低了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
3解决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对策
3.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期间,要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根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会计法》等开展财务内部控制,保证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增强财务内部控制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根据规定标准设置内控部门,以保证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要制定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方案,根据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实际状况,不断优化内部控制的框架,加快内部控制建设进度,进一步扩大内部控制的覆盖面积,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具体施工中,提升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水平,保证事业单位能够完成财务内部控制目标。
3.2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提升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水平,要求事业单位要结合财务工作的实际状况,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内容,重点完善预算管理内容,以期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最大程度上降低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同时,事业单位要建立预算业务内部管理制度,落实单位内部各部门的预算编制责任,准确把握预算编制的政策方针,全面收集单位的基础数据,确保紧紧围绕单位工作实际开展预算编制,把握单位整体资金流向,注重跟踪管理,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预见性,合理调整预算支出,以满足单位对资金的实际需求,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
3.3建立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监管体系
事业单位应根据要求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制定规范的内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发挥各部门内部岗位的互相监督和归口部门的督导作用,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方法,对单位内控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随时查找,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事业单位还应当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内部监督和以考核为主的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评价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
4总结
为了保障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水平,要求事业单位要认识到内部控制的作用,明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即为内控意识较为薄弱、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工作缺乏规范性等,这些都会给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正常开展造成一定阻碍。基于此,要求事业单位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工作,完善现有额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会计核算工作流程,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好内控风险防范工作,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不会受到侵害。
参考文献
[1]付丽平.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J].财会学习,2017,000(011):41-42.
[2]刘峰.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J].财经界(学术版),2012(02):188-189.
[3]郭志凌.浅析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J].大众理财顾问,2016,000(004):157.
[4]李本林.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J].财经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