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探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践策略

吴孔昌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岭脚镇人和小学,543104

摘要: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核心素养的培育价值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基于此,教育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计算作为数学教学重要组成,能充分活跃学生思维,有效掌握学习技能,提升数学素养。对此,文章从多方面分析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DOI:10.12721/ccn.2021.15701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包含了多个要素的综合体,而运算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对此,教师需要以核心素养为观照,正确认识计算教学的重要作用,并在计算教学当中积极调整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教育方案,促进核心素养在计算教学当中的融合渗透,从而为素质教育改革带来动力,也为数学教育综合功能的发挥提供保证。

一、结合现实生活,强化应用能力

现实生活中处处皆是数学,然而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计算教学过程中倾向于讲解教材知识,很少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水平。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在课堂中引入实际生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和知识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概念,在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知识,增强计算能力,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如,以“乘法”教学为例,教师随机挑选数名学生询问其家庭中有几口人,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直接运用加法计算思维,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转换传统思考运用乘法计算,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高效解决数学问题,一定程度也能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或以图片和视频方式加以展示,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计算,增强计算能力和水平。以“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数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和教学目标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再将其制作成现代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积极鼓励学生计算。例如以下题目:小老虎去森林超市购物,它一共买了三件商品,其中一件4元,二件5元,三件7元,请问小老虎花费多少钱?上述问题和现实生活中购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就可借助上述问题增强学生数学知识代入感,并基于情境计算,有效提升计算能力。基于生活化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现实生活和数学学科的紧密联系,更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当中,满足求知欲,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二、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大部分数学教师在传统计算教学中倾向于为学生灌输知识,基本没有训练学生计算思维和能力意识,由此一来,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很少主动思考并计算,长期以往,数学计算能力持续下降,更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和抗拒情绪,降低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对此,教师在数学计算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基础上创设有效情境,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计算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形成主动思考意识和计算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高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当中,增强学生核心素养。如,以“加减法”教学为例,数学教师先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得相应的糖果,其中A组4个,B组6个,C组8个,D组10个,请问共有多少颗糖果?假如D组给A组2个糖果,请问D组还有多少颗糖果?借助情境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基于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增强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三、开展小组合作,激发计算兴趣

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常见之一,应用于计算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计算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计算意识和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自身逻辑思维的意见,激发潜在对数学知识的热情。与此同时,应用小组合作方式能有效展现学生个性特征,不同思维相互碰撞,增强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以“数据统计”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实施分组,保证每个小组具备一名动手操作能力强和思维活跃的学生,完成分组后就可相互协作完成数据统计和计算学习任务并基于此制作统计图,上述分组方式能较好地让不同优势学生发挥优势,维持学习兴趣,增强知识应用能力。

四、引导学生探究,增强核心素养

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瞬间吸收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如果想要在小学数学计算中体现核心素养,那就需要教师系统化指导学生,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学习两、三位数加减知识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47+20算式,要求学生借助学具计算上述题目。教师在学生计算中发现,部分学生运用计算器计算时会下意识拨出计算器十位数4个珠子,随即拨出个位上7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最后学生得到答案67。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运用小棒,其中一捆小棒有10根,学生选出4捆小棒与其他2捆放在一起,由此一来就有6捆小棒。学生再选出7根小棒后得出67答案。待学生完整介绍自身计算过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看了大家的计算方法,可以说都花费了心思,也都得到正确答案。但老师看大家运用不同计算方法计算上述题目,想问一下,这几种计算方式有何相同特征?”学生听到教师的提问后开始相互讨论,在教师的指引下归纳总结,不管采取哪种计算方式都要求个位数保持不变,只要相加十位数上的数即可。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探究计算操作过程,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两三位加减知识,更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算理,有效增强学生计算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使学生维持探究状态,实现真正意义层面高效学习。

结语

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一方面对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和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着全面的提高,另一方面对学生将数学应用到实际,数学联系生活的水平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首先对小学计算过程中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总结归纳,其次结合小数乘法这个典型小学计算教学的案例,对计算教学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最后针对教学的不足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文俊.小学计算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应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2]杨亚萍.小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