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1]。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导。新课改提出了“自主、探究”是现代课堂学习活动开展所追求目标。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强调的是:学生应该成为主动建构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道路中不可或缺一部分;其次就是转变教学方式来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转变自身角色,从主导者变成伙伴。最后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首位,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研究中,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为目标,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索。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在教学内容方面,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是以知识技能和学科基础为导向,但大多数学校仍未将其列入课程标准中。首先教师对课标的设计缺乏深度。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很多老师会选择一些相对简单、容易理解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进行课堂活动安排;其次就是没有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与发展方向来考虑问题并开展相应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材内容的传授,无法实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创新。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教师没有结合时代背景和发展方向进行设计。最后就是教学方式单一。大部分老师采用的都是传统填鸭式课堂讲授法。虽然能够激发学习者积极性并能让其掌握知识技能但由于时间有限无法将所有内容都教授给学生而导致效果并不好;另外信息技术教材本身存在问题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并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理念融入其中,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最终不能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二)教学缺少重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而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等方面。首先是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简单地教计算机技术、制作工具以及基本概念与规律;其次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导致缺乏资金支持或者师资力量有限造成的结果就是缺少足够资源来供老师授课,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率;最后的是课程体系不完善也会阻碍其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无关内容,甚至有一些课程是与计算机相关知识完全没有关联。所以教师对这门教学方法没有充分重视。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制定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探索新方法,建立适合学生特点和个性发展需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模式。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学科。因此,必须以课堂为中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到的是基本技能或应用能力;如果只让学生被动地记忆知识内容可能会造成课堂枯燥无味,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主动建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首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特点设计合理可行、富有趣味性且能引起学生产生积极思考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情景环境;通过设置有意义或挑战型任务让同学们对所要掌握内容产生好奇心进而调动起其参与讨论交流互动过程中进行探究能力培养等方式来增强教学效果。其次,在课外,教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这一课时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角色:火车票员(人)是铁路售票点人员并负责机票价格调整;买票后就应该自己动手去寻找适合自己需求的商品;教师则要指导学生进行网上购物、支付等活动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初步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年级层次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对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点评[2]。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计算机》这一课时之前可以先让同学们去图书馆阅读一下电脑软件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及解决方法。然后再由其他老师指导操作练习如何巩固并熟练掌握该部分技能;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等方式观看教学视频、讲解相关的信息技术作品,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来总结归纳出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
(二)构建教学平台
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学生。首先应建立一种动态评价机制。这种评价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进行。例如:利用网络资源创建“学习小组”和“电子资料共享平台”等形式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相关知识点建立联系;其次还需构建信息素养测评系统以及相应的测试工具体系来检测教学效果,从而促进信息技术课件在中小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实现学生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全面发展目标。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技术手段来构建出一个动态化、开放性、高效型的信息素养测评系统。
(三)完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技能训练。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相关知识[3]。例如: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而传统教育则需要老师花费大量时间讲授课本知识才能让学得轻松一点又不会枯燥乏味,所以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或者利用各种媒体工具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等。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设计出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因素要求的课程体系。
四、总结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中小学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导致我国中小学教学的改革止步不前。因此,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上探讨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旨在提高我国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亚魁, 邱浩. 中小学信息技术编程教学衔接实践研究——以借助Scraino学习代码编程为例[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16):3.
[2] 邹文霞, 陈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以STEAM教育为视角[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 2021, 17(31):3.
[3] 姜永昌.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学有效策略和方法研究[J]. 文学少年, 2021, 000(033):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