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其对发展的影响问题会议成果》的价值意义

李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00038

摘要: 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2007年次贷危机是近百年来第二次全球型大规模金融和经济危机。与1929年大萧条不同,全球各国展开了合作,采取了应对措施,《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其对发展的影响问题会议成果》便是其中之一。金融和经济危机本质上是错误的行为模式所导致,预防和应对危机应从改变行为模式着手,科学运用短期和长期政策工具。
关键词: 金融和经济危机;金融监管;信贷;信心
DOI:10.12721/ccn.2021.15711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945年,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全球性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社会建立了新的世界体系。这个新的世界体系在政治军事领域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为主要架构,经济方面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为关贸总协定。在战后经济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过程中间经历过规模不同的经济危机,但总的方向仍然是向前发展的。遍观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今日之世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达成了一系列新的协议和共识,其中既有全球性协议,也有区域性安排,不断塑造和完善世界经济版图。

2007年发生的次贷危机是继1929年大萧条以来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是各种因素长期作用、连锁爆发所形成的。危机发生后,多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经济金融救助举措,有力地遏制了金融危机的毁灭性效果,国际社会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其对发展的影响问题会议成果》便是行动之一。

一、危机产生的过程、原因和影响

2007年年末的时候,世界主要资产的价格几乎都已经升高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也正是在这一年,上证指数超过了6000点,这是从未有过的记录,危机已过去十余年,上证指数仍未超过危机前的水平。2008年9月开始,房地美、房利美两大巨头被美国政府国有化,雷曼兄弟破产,政府出手救助了美国国际集团。这种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破产景象人们早已陌生,对于当时的亲历者更是如此,只有回想到七十多年前的大萧条,人们才能勉强理解眼前发生的事情。一向被认为固若金汤的货币基金在这场危机中竟然也出现了流动性枯竭问题,事情确已发展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

关于这场危机发生的原因,存在各种不同思路的分析,《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其对发展的影响问题会议成果》给出的意见如下:“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起因复杂,涉及许多方面。我们认识到,危机的许多主要起因涉及到系统性的弱点和不平衡,致使全球经济无法适当运作。造成目前局势的主要因素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不连贯和协调不良,缺少结构方面的改革,因而造成不可持续的全球宏观经济结果。这些因素因对金融行业的金融监管、监督和监测严重失误以及监察和预警不充分而加剧。由于这些监管失误,再加上过度依赖市场的自我调节,总体缺乏透明度和财务健全性,加之行为不负责任,导致过度冒险,资产价格高得不可持续,不负责任地利用杠杆,信贷宽松和资产价格膨胀推动高消费。金融监管者、政策制定者和机构没有认识到金融体系的全部风险,也没有全面处理日益增长的经济脆弱性及其跨界联系。对人类公平发展强调不够,致使国家和人民中出现重大不平等。其他系统性弱点也加剧了危机的发展,表明需要政府更有效地参与,确保市场和公众利益之间有适当的平衡。”文件提到了“系统性的弱点和不平衡”,这的确是导致危机的原因之一,但也只是更深层次原因的表相。过分的贪婪、好胜,以及其所引发的虚假自信才是造成这些表相的思维起源。信贷有如权力,一旦不受控制,便会野蛮生长,直至遇到边界为止。在2007年的这场次贷危机中,信贷杠杆已经达到了难以理解的高度,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程度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当一切像皇帝的新装般被看清时,整个大厦瞬间崩塌。回顾危机前后的金融监管,监管者既缺乏足够的知识,也缺乏公正的心态,监管者的履职能力不足逐渐滋养了危险因素的形成。总之,几乎所有的因素都脱缰了,而大部分市场参与者仍不满足,仍然沉浸在自我证成的虚幻信心之中,直到一切都无法避免。

危机造成了广泛的伤害,特别是对低收入者的影响更甚。面对危机产生的各领域影响,各国政府必须拿出综合性的措施,齐心合力、奋力一击,才能使危机尽早结束,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二、危机的应对

恢复信心是应对危机的根本,信心可以避免虚幻的阻碍,可以扩大有力行动的效果。国家应加强政府支出的力度,尽力确保每个人均有一份能够发挥其能力的工作,工作是每个人奋发图强、脱离困境的基础,人人有工作便可形成全社会共克时艰的良好局面。经济金融危机的产生与人们的信心具有直接联系,过度的信心导致资产价格畸高,缺乏信心又致使资产价格跌入不合常理的低谷。资产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可以影响人们的信心,反过来人们的信心也可以使资产进一步上涨或下跌。健康的社会需要建立在科学之上的信心,如果市场参与者无力保持自身科学的信心,政府应采取措施保障科学健康信心的保持。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面对下跌的巨大惯性,政府应拿出雷霆万钧之策,首先恢复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正常运作,迅速扭转公众信心的断崖式下滑,恢复存贷款等核心的金融输血、造血功能以维持并恢复整个肌体的生命力。

《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其对发展的影响问题会议成果》提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的支助,以解决危机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维护和巩固迄今取得的来之不易的经济和发展成果,包括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确保发展中国家可持续性的长期债务;力求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没有不必要的附加条件的发展资源……联合国发展系统在应对经济危机及其对发展的影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酌情改革和加强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和架构,以适应当前的挑战”。在国际范围内,发行储备货币的国家应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支持,这不仅是正义的价值追求,也是全球尽快复苏、关涉所有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全球一体化决定所有国家必须命运与共,任何国家受到损害均将产生外溢性,具有远见的政治领导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即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挑战,全球人民携起手来也能将其战胜,金融危机虽然可怕,但尚与世界大战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只要国际社会团结一心,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就一定可以战胜危机。

三、危机后的全球行动

危机既是危,也是机。危机是难得的改革良机,平时难以达成共识的改革措施,在危机时往往能够顺利通过。

《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其对发展的影响问题会议成果》提出,“当前的危机暴露了国家及国际金融监管和监督的许多缺陷。我们认识到,迫切需要扩大对所有主要金融中心、工具和行为体,包括金融机构、信贷评级机构、基金和对冲基金的监管和监督范围并提高其效力。同样明显的是,需要更严格和更协调地监管各种鼓励措施、衍生工具、以及标准合约的交易。”全球金融体系一方面面临着工具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非必要工具的过度供给。非必要工具的赌博性大于其对冲功能,金融市场应避免此类工具的上市或对其严格监管。金融市场的道德性应是全球共同遵守的法则,国际组织应更好发挥作用,避免各国在政策制定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正如《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其对发展的影响问题会议成果》所指出的,“目前的危机突出显示我们各国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表明我们集体福祉是不可分割的,也突出显示了那种狭隘的只顾短期收益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