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美贸易脱钩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是在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1]。绍兴企业要想克服疫情和中美贸易冲突的不利影响,迫切需要探索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展模式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序引导金融市场,促进金融与产业的融合,是当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1绍兴市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现状
2020年绍兴市围绕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和痛点,发布了《绍兴市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重点提出 “加强金融要素保障、强化担保增信、激励金融机构加强发展支持部分、强化资本市场发展支持、加强企业纾困体系建设”五大块内容,有效推动了绍兴市产业高质量的发展。但现有的金融市场还存在以下几点的问题:
(1)金融市场结构不平衡。绍兴市场融资能力在持续地上升,融资比率也在提高。但是从融资主体上看,获得融资金融服务的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大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小微企业参与不多,获得融资力量有限。部分小微企业由于资质、信用、担保等问题被阻挡于融资门槛之外,另获取的信息资源有限,对金融机构产品的不了解,也对企业的融资造成了影响。目前绍兴市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金融组织体系,但整体上看金融产品供给比较单一,另外,金融机构服务内容同质化、本土化比较严重。
(2)金融机构服务能力较弱。目前绍兴市场上金融服务机构对众多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经营项目了解不够,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力不强,同时在融资担保服务体系不完善,开展服务的项目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差异较大。同时在金融人才引进问题上,高端的金融人才引进力度不大,现有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现有的高层次的、高素质的、高水平的人才与金融系统需求不匹配。
(3)金融市场创新程度不足。现有的商业银行虽对现有的信贷融资产品进行改造和升级,如围绕商圈、围绕核心产业的信贷模式,但总体上看还是主要以服务国企、房地产企业、资源型企业为主,而对居民需求、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较少满足。
(4)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能力较差。相对周边城市来说,绍兴的行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近年来,受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绍兴市存贷款增长能力在全省排名较为靠后。同时楼市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企业的资金链紧张,银行业务拓展困难,从而银行的收益下降,信贷风险加大。
2 数字金融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加快,数字化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效果正在逐步的显现。近年来,绍兴市时刻抓住数字化变革的机遇,将数字经济变革作为提升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主动加速制造技术的数字化改革,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绍兴市以纺织、机械、家居、包装、黄酒、袜业、厨具、胶囊等13个传统产业作为改造重点,分别编制智能改造计划并逐步实施智能化改造技术。通过几年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20年,绍兴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214.1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产业数字化指数达98.0。但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现有的金融服务与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不匹配的现象,因而阻碍了产业高质量的发展。数字金融能够在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精准、高效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数字金融支持作用,打造稳健高效的产业链,实现行业地位的提升和价值链的跃迁,是提升绍兴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
(1)数字金融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数字金融发展不仅可以通过便捷商品流通、促进消费和拉动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是,数字金融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化产业结构,转化增长动力,是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重要推手。数字金融具有空间溢出性,本地区的数字金融可以直接促进当地企业与新兴技术的互动,提升信息传播有效性,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同时促进经济增长[2]。数字金融依靠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倒逼经济生产中的创新活动,使其发展更具有针对性(Ozil,2018)。数字金融的使用可以提高金融支付的效率,方便支付并降低金融成本促进经济发展。
(2)数字金融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推动经济增长。数字金融除了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外,还能够通过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金融的发展需要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会促使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并依靠数字技术,优化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信息化水平,促使企业向智能网络化转变,即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来促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3]。二是数字金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业发展层面。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制造业内部,借助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了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信息技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已成为当下的趋势,二者互相促进,可以实现制造业转型,即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数字化产业的深化来促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4]。三是数字金融的发展必然不能离开数字技术的推动,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的过程。在企业层面,新兴技术的出现能够帮助企业降低信息取得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而在数字技术方面需要更快更好地整合现有的技术,推进新技术的出现,实现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的最优化,帮助企业实现数据的整合和智能制造,即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助力效应[5]。
(3)数字金融通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数字金融具有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效应,有助于助推金融业脱虚向实,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并通过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帮助相关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扩大经济开放格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客观现实条件。作为数字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数字金融利用数字技术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提高了数量巨大的小微和弱势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而其数字技术也使得金融服务针对性更强,能够为各经济主体提供更为高效的融资服务,这种“普惠”与“精准”特性使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兼具效率与公平,因此能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取决于经济增长模式能否真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经济驱动力的转变势必要求金融服务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离不开数字技术对传统金融的技术性改造。
3 数字金融赋能绍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对策略
实现数字金融配置优化,考虑从政策引导、设施完善、使用推广和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机制等方面建立绍兴数字金融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制。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制定对金融机构发展数字金融的鼓励政策,通过升级数字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一是做好数字金融知识普及与宣传。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获取金融的渠道有限,难以从众多的金融产品中选择最合适的产品,再加上对数字金融与数字技术的不了解,容易陷入网络诈骗或商业信息泄露,不敢选择数字金融产品。因此政府应开辟正规的渠道给与企业实际模拟指导,积极引导企业正确安全地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产业链上各级节点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发挥政府在金融工作中的政策指导作用,更好统筹与管理金融机构在数字化金融中的局部利益与社会经济总体利益的之间的关系,通过产业链发展中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推动数字金融的改革,充分发挥数字化普惠金融的作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力,助力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政府首先需要明确市场在金融市场配置中的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金额市场配置失灵时,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做好引导的作用,对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放宽贷款要求,同时制定激励措施,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设施完善机制。加大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高数字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覆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多样化融资需求。数字金融的普及离不开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绍兴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支付安全保障实施方面,需要加大力度的投入。另外在信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或者山区,更需要拨付专门的款项用于建设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实现数字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全面覆盖。
(三)建立使用推广机制。制定和完善绍兴地方数字技术采纳的补偿政策,对采纳数字技术的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进行一定比例的利息补贴,形成正向激励,促进数字金融的使用频率。同时加强数字金融实施过程中监管力度。建立数字金融使用中预警机制,对企业进行实时监管,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修正改进并进一步优化监管机制,对于金融系统中出现的企业担保链的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通过激励与监管双重管控,优化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推进数字金融的良性发展,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机制。加强各级金融机构服务平台数字化建设,实现与各企事业单位机构数据的有效的融通与系统的对接,统一管理,避免平台的重复建设及实施过程中的多头管理。同时在金融数字化信息化过程中集合对融资对象的信用评价、信贷审批、财政补助激励等功能。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及区块链技术改造现有的业务,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提升用户的客户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娟娟.双循环视角下黄河流域的产业链高质量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20(01):49-56.
[2] 何宏庆.数字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32(02):45-51.
[3] 韩英,马立平.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的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基于结构-效率-速度的逻辑框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12):28-40.
[4] 张明志,姚鹏.产业政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科学学研究,2020,38(08):1381-1389.
[5] 汪宗顺,郑军,汪发元.产业结构、金融规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9,35(19):121-124.
作者简介:蔡小哩(1981-)女,浙江苍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