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探初中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策略

陈文仟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海西镇宋埠中学 3254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科实施创新教学,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创新教学,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创新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因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本人从事历史与社会多年教学实际进行探讨,提出《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教师;学生
DOI:10.12721/ccn.2023.15702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实施创新教学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而知识的生产与科技的进步都来自人的创造发明,而这种创造发明又来自人的创新能力。英国科学家霍伊尔说,“今日不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因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趋势性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和潜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凡此种种,充分表明人们己经认识到创新对一个民族、对整个世界的重要性。

二、《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的实施策略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扎实的积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更要结合课程的本身特点为学生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归纳起来,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一)深入学习,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

创新教学能否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得以实现,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与之想适应的教学观。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从整体上看,当前历史教师的教学观还很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的要求,其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一是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的传授式教学观,二是认为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是教师最主要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的历史教师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把会考试作为终极目标。这样的教学观所指导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然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观?那就是以追求学生的发展为指向,以激励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人文素养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要意识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而不是主演。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才能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才能使师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发挥和发展。

(二)创设情景,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

1、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敢发问

造成学生不敢提问的最大心理障碍,一是紧张,二是自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消除学生的这两个障碍,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以微笑,多站在学生中间讲课,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多讲一些鼓励性的话,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敢于大胆质疑的学风。实践证明,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人的思维才会不断被激活,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使学生确立起“我要问”,“我能问”,“我善问”的信念。

2、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科学方法

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学生的获得一定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由于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学会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将郑和与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更仔细、更深刻。又如,“西安事变如果不和平解决,中国近现代历史又会怎样呢?”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充实课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的补充,二者互补互助。课外活动也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造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和教师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

历史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生动活泼、多种多样,建立兴趣小组听老师讲解,讲故事比赛,看历史资料,出历史园地,听戏剧录音,看幻灯投影,看录像放映,搞外出活动。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增强《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有重要作用。如碰到一些历史纪念日,可指导学生办历史手抄小报,要求切合主题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样,学生在编排中无论是对小报整体布局的把握,还是内容的选择、插图、题花的安排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四)运用技术,优化学科多媒体教学环境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的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学习内容庞博复杂。面对如此复杂纵横交错的内容,并且由于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师生往往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对付这些知识,缺乏体验,无法领略其内涵的凝重与多姿多彩。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声、画并茂,使教学变的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地组织和修改,补充教学环节的不足,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及想象力,充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论

《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型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现实中它的实施并不理想。而且从本文的整个研究过程来看,尚存在一些不足或者疑虑。在这里本人以最真诚的态度,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此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雪娟,史料实证视野下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构建[J].亚太教育,2022-06-01

[2]徐建强、吴海红,让学习质量更可见——浙江省绍兴市初中社会·法治学业考试命题启示[J].基础教育课程,20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