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开展策略研究

韩铎

陕西省镇安县第三小学,711500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教师要积极利用创造性思维,打造多元化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知识开展积极主动的思考,教授学生有效的思考方法和实用的计算方法,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高效,为学生未来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4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新课改以后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当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开展数学计算教学,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计算方法,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与思维习惯,确保学生通过有效的分析与思考,找到清晰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计算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文章针对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计算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小学生计算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执着于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

在小学生计算相关数学题目时,他们往往把做题的速度看得更加重要,这也主要是因为在小学,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竞争性。这种竞争性几乎涉及了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虽然这反映了学生具备高昂的学习状态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但是一旦这种学习状态和热情超出了合理的限度,也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计算能力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体现。当教师给学生布置了相关数学题目用于随堂练习时,很多学生首先想的并不是这道题目的解答思路是什么,而是想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计算,成为第一个做完这道题目的人。对做题速度的过于执着,很容易让学生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错误,进而降低整体的做题质量。

(二)教师盲目使用题海战术,导致矫枉过正

卓越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刻苦练习才能形成的学科综合素养。而计算能力的提升则更加侧重于学生本人的做题数量为积累。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数学计算题。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或任何行为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得到的最终结果可能就不是我们想要的了。教师在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甚至极个别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计算作业要熬夜到很晚的时间。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两种不良后果:学生借助第三方计算辅助工具偷懒以及学生对教师的题海战术心生不满和厌烦。

二、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基础运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实际运算能力情况进行全面而彻底的分析,依据学生的具体需求采取相关措施,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值得关注的是,不可单纯地“一刀切”,而是应当根据学生相互间的差异开展因材施教式教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导,对于突出的方面加以优化,这样一来,通过积极和消极因素的彼此融合,推动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学“除法”之前,就要求学生掌握乘法口诀,这样就可为后续的乘、除法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为连乘法口诀都没掌握,就谈不上学习除法了。因此,提高学生的基础运算能力至关重要。

(二)科学规划学生计算练习的数量和时间

计算能力的提升不仅仅需要学生个人付出努力,更需要教师科学安排学生计算的数量和时间。只有在尊重客观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才能节约成本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首先是学生计算练习数量的安排,在安排学生计算数量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避免题海战术的盲目使用。尤其针对同一类型的问题不可以设置很多道数学题,而是选择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就可以了。例如教师在不知两位数和两位数乘法这一部分的计算题时,可以采用三种题目方式:整十数和整十数的相乘、个位数是0的两位数和个位数非0的两位数相乘、两个个位数都非0的两位数相乘。这三种题目方式涵盖了两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一般出题模式,学生通过计算这些题目便可以达到训练计算能力的目的。其次是计算时间的安排。在一天中,学生的个人学习状态会出现起伏。当他们精神状态良好时,整体思维比较清晰,学习劲头也比较高涨。而当学生经历了一天的学习工作后,会感到一定的疲劳,此时的思维意识相对混乱。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在布置给学生练习题目时可以对时间方面做出要求,例如当学生回到家中完成课后作业做首先要做数学作业,因为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清晰的。如果把数学作业安排到最后,此时学生的思维模式相对混乱,学习心态也比较疲劳,而此时再进行数学计算,收到的效果可能就会低于预期了。

(三)开展小组合作提升学生自主计算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在将所有的知识点与计算方法讲述完后,就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较慢,在教师讲解完后,还无法完全将知识点进行消化,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学生也无法顺利解答出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消极逃避的心理,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种心态无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也无法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重开展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在遇到困难时,学生也能在小组中积极寻求帮助,小组合作的方式真正照顾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共同探究出问题的答案,促进全班学生计算能力与数学水平的共同提升。

结论:总之,计算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要善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发散联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得更加灵活牢固,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知识重难点讲解,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晓玲.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11).

[2]宋园园.智慧教学:奏响计算教学的有效乐章: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扫描和策略探寻[J].小学教学参考,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