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文: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的在日常生活中,是为了适应知识、信息、社会的要求,利用数学基本思维与方法,探究解决日常中有关数学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这是学生学习数学学科基本素养。
计算能力是运算能力的核心与载体,在日常教学当中,如何就核心素养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教师要认识核心素养中关于计算能力方面提出目标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就学生运算能力方面明确要求:“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这一要求中,就确切指出小学数学计算以“法则和运算定律”为根据,以“正确”运算为目标。正确计算的前提是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来进行的,正确计算是解决问题与最后呈现的主要结果方式。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务必最后的结果要达到“正确”这一终极目标素养。
二、以日常生活为载体,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无论是列举事列还是发现问题,都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活中的数学思维与素养都是学生耳染目熏的生动的教材。
这些问题与意识形态都是原生态数学资源, 都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都能唤醒学生内在计算能力思维,进而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实际计算操作。
以日常生活中新房装修为例,所涉及数学问题较多。比如,客厅卧室所需铺地板面积,价格计算;水泥砂浆、房屋水电米数,灯具耗材等等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都与计算有关,何不放手让学生去先做一个尝试,在尝试中逐渐培养发散数学思维,培养计算能力。再把计算得到的数学结果,回归并应用于日常,在日常中检验得到结果。
三、以课堂为主阵地,采用多种形式提高计算水平。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教师在平时课堂授课中,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教师首先要对计算方面算理、计算过程、计算格式都要讲解清楚,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明其理,知其程,方能得其果。
其次要采取多种方式有效进行,口算、小组算、小练笔等借助课后辅导有效进行。口算由简到难,逐渐推进。口算的正确率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让学生在口算中树立自己计算的兴趣,在延伸笔算,再到整体计算能力的综合提高。
四、采取鼓励与测评方式,让学生纠错中前进。
新教育中提出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平时授课中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要求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要有不同的收获,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测评,是在平时教学数学计算知识体系中一个综合提升与促进,能有效促进学生计算能力提高。对于测评的结果,教师要正确引导,鼓励与奖励并存。教师要及时掌握计算错题原因,梳理并建立计算错题库,及时开展计算错题研讨会,适当给学生点拨,让学生知错改错,在交流探讨中不断提升自己计算思维和纠错能力。
五、家校结合生活实践,促进学生计算水平提高。
良好的教育是从家庭生活开始的,数学问题产生来源与生活,其解决问题结果还要放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得到印证和解决。
计算能力是每一位人一生都离不开的必备素养。教师在校期间在计算方面的授课引导与实施,只是起到抛砖引玉作用。这些计算知识要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融合,才能有更效检验学生对计算能力掌握的效果。
每月水电费收取,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离不开数学,这些东西可以让学生随着所学逐渐与日常相结合,通过有效的计算得到正确答案,既提高学生参与生活程度,也锻炼学生平时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对计算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大的提升与促进。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核心素养关于计算能力目标要求,既是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要求,更是对教师从教行为的又一次重新定位,我们只有不断研读教育理论,扩宽自己的视野,才能在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这个方面走的更远更久。
参考文献:1.小学数学新课标;
2.小学数学现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