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试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董玉亮

哈尔滨市花园小学

摘要: 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主要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基础来制定教学计划。这需要合理为学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规范计算流程。本文主要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在。重点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在数学计算教学工作中融入趣味性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
DOI:10.12721/ccn.2021.15705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数学成绩的高低,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除了要为学生培养数学学习思维,还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加减乘除计算方式。

1.创建趣味性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的抽象性知识比较多,学习难度较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针对这个问题,如何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学习情境,就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

1.1生活化情境

计算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复杂的习题变得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这需要先建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为基础,布置教学任务。比如,《七的乘法》中老师提出:每只七星虫壳上都有7个黑点、你在生活中发现哪里还有“七”?学生讨论后得出:七彩虹,七巧板、一星期有7天等等。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之后,老师指导学生用小故事记忆: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待了“七七四十九天”,将口诀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既有趣味性,又有实用性,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2趣味化情境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课堂时间比较长,容易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出现溜号的情况,错过关键知识的教学环节。基于此,如何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成为了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计算教学环节中,讲解计算技巧和方式时,应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动脑思考问题,提升自身想象思维能力。所以,创设教学情景时,应当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做好知识的延伸工作。尤其是在讲解一些数形结合的内容时,更应当设置趣味情境。此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教学课件。整个教学过程应当明确教学工作的主体,分清教学主次关系,不能过分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教学质量的问题。

2.设置教学游戏,合理展开计算能力的培养工作

计算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不同,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掌握各种计算公式的概念性内容。还需要学生具备实际运用相应公式,准确计算出习题答案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中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2.1小组互动环节

学生学习时不仅要动脑思考问题,还应当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自己的学习经验,从中摸索出解题的正确思路。教师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小组比赛的环节,让学生两人或三人为一组。先给出一些基础的加减乘除类的口算题目,让学生在不动笔的情况下,以接力的形势,算出每道习题的答案。然后根据小组的答题时长长短和答题准确率,选择出优胜小组,提供一些实际的奖励。比如,奖励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并在检验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2师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体验教师的角色,安排学生预习下堂课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在旁边辅助。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课堂学习纪律,相互批改作业。这种锻炼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能够从其他同学的作业当中,找到一些学习的思路,发现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容易引发计算失误的问题,从而达到巩固自身基础知识,提升自身数学计算能力的目的。

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多提供给学生一些练习习题的时间。计算题可根据本年级的计算内容进行出题,每节课上课时,指定一名学生将计算题抄在黑板,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解答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答题准确率,统计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找到下一步教学工作的方向。

3.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计算的流程

规范数学计算的流程,保证计算过程的态度认真、仔细,能够降低错题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1规范计算流程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都是明摆着的,学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的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课堂上,注意发言面尽量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发言中发展思维;努力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动脑筋、能想清楚的良好习惯。

3.2错题记录和整理

当学生遇到错题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按照错题的类型进行分类,记录自己做错的题型、分析错题的原因,并要求学生在错题本上详细、规范的写出习题计算流程。方便后续学生进行错题总结,从而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由于每位学生容易出现的计算问题不同,这种错题整理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身问题。另外,教师应当从学生身上和教学实际现状两个方面入手,真正认识到学生“粗心”的原因,并有一个较好的训练和应对的措施、方法,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结语:在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时,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方便学生理解计算公式的相关内容,掌握数学计算的基础方法。同时,教师应当设置小组互动环节,通过在课堂设置游戏的方式,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记录,规范学生日常练习习题的流程,从小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

参考文献:

[1]陈江.试论提高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读天下(综合),2019,(31):P1.

[2]高德文.提高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析[J].中外交流,2019,26(3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