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辨证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
脑梗塞疾病的病因类型较多,站在临床角度上来看,由因内诱发该疾病的患者较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易怒,会引动人体之中的风邪,从而引发脑卒中。临床主
要多表现为情绪暴怒伤及肝脏,由于暴怒会导致肝阳暴亢,迫血上涌,发生脑卒中。情绪悲愤、惊恐属于诱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
2、不正常饮食,或者食物过肥,大量饮酒,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人体之中肝风,夹痰上扰,导致疾病发,特别是酗酒者,更容易诱发中风。
3、过渡劳累,人身阳气,如果打乱就会精神亢奋,无法修养身心。该疾病也可能会因
为精神状态差,消耗大量精气,虚阳化风扰动,从而诱发中风。
4、气候变化。该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与季节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冬季冷空气袭来,会影响患者血脉的循环,可诱发该疾病;早春之时,天气刚刚开始转暖,这一时节的气候特征是厥阴风木。厥阴风木之气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肝气,肝中之气郁结,会导致脑梗塞疾病的发生
辩证施治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年老体弱患者会出现肝肾阴虚、阳化风动等症状,风阳灼液为痰,风痰会阻碍经络,导致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肝阳暴亢,心火怒放会导致心烦意乱、情绪暴躁,口苦咽干;阴虚阳亢、风火上扰会使患者大便干燥、舌苔薄黄、脉弦有力。该证型需要遵循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的治疗原则。临床上可以采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该药物具有滋阴潜阳,熄风通络的作用。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患者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头晕目眩脉弦滑。脉络非常的空虚,风邪进入到经络后,就会出现气血痹阻气血。正不足,就会出现气血亏虚,头晕目眩的现象。该证型需要遵循祛风、活血化瘀、通脉经络的治疗原则。临床上通常采用大秦艽汤加减治疗。该药物具有通脉经络、解除风邪、调和气血的作用。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长期酗酒,食物过肥,不合理隐私就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聚湿生痰。风痰上扰,阻碍
经络,导致气血不通畅,这样就会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语不利等现象。而且腑气不通还会发生便秘,引起腹胀;清阳不升就会导致患者头晕。该证型需要遵循化痰通腑的治疗原则。星蒌承气汤加减是目前治疗改症状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汤药中额生大黄、芒硝能够起到通腑导滞的效果,用药后,便秘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而且患者腑气通畅,痰热症状改善,病情会随之逐渐好转。
4、气虚血瘀
在中医中气是保障血药正常运行的主要条件,气虚导致血液运行不通畅,血液淤堵,经络不通畅,容易发生半身不遂、口歪斜等症状。气短、气血不通畅,容易出汗,易发生心肌,如果迈向沉细、频率多,就说明存在气虚血瘀的现象。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临床上可以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该汤药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
5、虚风动
肝肾亏虚,脉络不同,血液瘀阻,进而导致患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肾阴需,精气神不足,心神不安,脾气易怒,容易心烦失眠,进而出现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状;手部和足部发热,舌苔呈红色或者暗红色,并且脉搏细微,属于阴虚火旺之症。需要采用、滋阴熄风的药物进行治疗。大定风珠加减治疗法能够起到滋阴养液、平熄内动虚风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其它疗法
1、针灸
针灸治疗属于我国中医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经过不断实践研究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人体一系列疾病的治疗中,同时针刺治疗方法在全世界也已经不断普及。针刺属于外源性的一种刺激,必定会引起患者身体发生一些反应。
(1)针对半身不遂患者,需要通络静脉、疏通气血。穴位主要以大肠、胃经俞穴为主,膀胱、胆经穴位为辅。
取穴:上肢部位包括肩髑、曲池、外关、合谷,可以轮换成肩髁、肩贞、臂膈等。下肢可以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轮换成风市、绝骨、腰阳关等。对于初病半身不遂患者,可以在患者的手部和足部进行针刺,取双侧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穴等。对于中帆后遗症的半身不遂患者,同样可以在患者的手部和足部进行针刺,选取十二穴,采用2-3寸的长针在选好的穴位上进行穿刺。
(2)针对中风不语患者,需要祛风化痰、通脉经络。宣通窍络。穴位主要以金津、玉液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
2、推拿
推拿这种方式主要使用在中风急性期的患者和恢复期间半身不遂患者,特别是下半身半身不遂正常严重者。
推拿手法包括推、滚按、捻、搓、拿、擦。
取穴:风池、肩井、天宗、肩髁、曲池、阳陵泉等,以上穴位主要推拿的主要穴位。推拿过程中,手法的轻度一定要适中,操作人员的手不可以过凉,要相对温暖一些,利于更好的促进气血循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脑梗塞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不可以掉以轻松,在饮食、生活和心理等多个方面上都要加强重视,做好预防,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