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明月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沟子板学校,010031

摘要: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与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计算能力是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之一,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解题速度与解题正确率的提高。对此,本文将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DOI:10.12721/ccn.2021.15705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计算能力作为学生必备能力之一,在计算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背景下,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作为数学基础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是学生计算能力与计算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实际的计算能力培养过程中由于受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学生接受度与兴趣度偏低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明晰重要性的方式,提升数学教师的重视程度,再立足于计算能力培养的所存问题对优化对策进行分析,以促进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计算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保护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学习者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过程,综合实力和专项能力的进步必然会给学生本人带来巨大的喜悦和满足感。而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取得理想成绩。计算结果如果出现偏差,哪怕是丝毫的偏差也会导致学生在整个题目的解答中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计算结果的失准会让学生遗憾错失相关分数,并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教师希望看到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也有利于保护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正在向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的方向发展。思维能力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通过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理解能力的目标。此外,逻辑思维能力与反应能力是学生未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借助计算能力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明锐度,促进学生反应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与提高的优化措施

(一)教学氛围营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对此,在实际的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对教学氛围营造的重视程度,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实际。数学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特点,对教学氛围营造的方法进行选择,一方面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课堂的距离,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快融入计算教学之中。二是氛围营造方式。一般而言,教学氛围的营造方式主要包括情境创设、互动问答以及游戏互动等。其中,互动问答不仅能够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与把控。情境创设侧重于将生活实景再现的方式,实现课堂计算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明晰计算能力的重要性,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游戏互动相较于其他情境构建方法而言,学生的接受度更高,其侧重于通过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方式,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讲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时,针对教学氛围的营造,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流程。首先,教师应当对班内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把控,并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日常生活选择氛围营造的方式与内容。其次,针对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互动问答的方式进行氛围营造,向学生提出“生活中你们遇到最小的数字是多少”“父母在网上购物时,商品的价格有几位数字”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小数概念的掌握情况,一方面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奠定基础。最后,针对实践练习环节,教师可以选择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氛围营造,旨在通过将生活情境搬入课堂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代入感,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练习情绪的目标。

(二)基于学生成长规律进行计算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思维能力、理解方式、想象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科学的方式以及点多面广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首先,计算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每个学段中对计算题的内容与要求是不同的,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熟悉每节课程对计算能力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难易适中、形式多样的计算题,让学生在计算中成长,在成长中爱上计算。其次,计算过程要遵循成长规律。计算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教师要舍得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学、练、思、悟等方式进行训练,杜绝用单一的考试进行训练。最后,教师的评价要融入每个学生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计算结果的评价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价的策略,以激励、表扬为主,惩戒、教育为辅,结合学生原有的基础,多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闪光点,灵活指出学生反复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同样是“2.5×0.4”,可能许多学生的计算结果是“10”,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直接指出其中的问题,并要求其独立订正;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在表扬其有进步的同时,可帮助其分析出错的原因,加深他们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

(三)科学规划学生计算练习的数量和时间

计算能力的提升不仅仅需要学生个人付出努力,更需要教师科学安排学生计算的数量和时间。只有在尊重客观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才能节约成本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首先是学生计算练习数量的安排,在安排学生计算数量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避免题海战术的盲目使用。尤其针对同一类型的问题不可以设置很多道数学题,而是选择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就可以了。例如教师在布置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部分的计算题时,可以布置以下三种不同情况的练习题:整十数和整十数的相乘、整十数乘个位上非0的两位数、两个个位上都非0的两位数相乘。这三种题目方式涵盖了两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一般出题模式,学生通过计算这些题目便可以达到训练计算能力的目的。其次是计算时间的安排。在一天中,学生的个人学习状态会出现起伏。当他们精神状态良好时,整体思维比较清晰,学习劲头也比较高涨。而当学生经历了一天的学习工作后,会感到一定的疲劳,此时的思维意识相对混乱。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在布置给学生练习题目时可以对时间方面做出要求,例如当学生回到家中完成课后作业做首先要做数学作业,因为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清晰的。如果把数学作业安排到最后,此时学生的思维模式相对混乱,学习心态也比较疲劳,而此时再进行数学计算,收到的效果可能就会低于预期了。

总而言之,计算能力不仅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学生答题速度以及答题准确率的提高等方面皆具有较强的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要求,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实现学生计算能力的增强和学习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玉焰.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75.

[2]吕芳.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