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土地资源管理是重点工作内容之一,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关注,明确土地管理的重要作用,并对当前管理工作进行详细分析,以了解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对其进行充分解决,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对公共利益进行明确规定,不断提高土地补偿标准,扩大征地范围,加强对土地的合理应用,为农民提供良好的补偿,逐渐完善征收程序,并对补偿费进行有效分配,促使土地资源管理内容得到全面优化,进一步发挥土地资源的实际价值。
1土地资源管理的实际意义
土地是人们生活环境下的重要条件,在人们开展生活活动时通常对其进行依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使其得到稳定的生存,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可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以及进步。同时,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对其利用过程中,人们应当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防止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影响土地的使用效率,降低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由于土地总量有限,通过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运用相关土地资源,对其进行全面开发以及应用,不断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以及潜力,促使土地得到合理配置,充分达到节约利用的效果。土地属于生产资源,具有加强的生产性,对人们的生产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由此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加强对资源的管理以及保护,可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较大的保障,促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运用,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充分运用当前的土地形势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对部分土地进行合理征用。为农民提供相应的补偿,有助于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加大对土地的使用力度。
2当前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分配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2.1利用方式相对单一
在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的情况下,农业土地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同样需要多元化为核心的特征,只有根据各区域的环境、气候、地形等各方面的优势特点,因地制宜确定最合适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才能够实现农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并将完善的区域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起来。然而从目前来看,由于当代农民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性仍缺乏清晰认识,土地资源利用选择通常只是根据以往农业生产习惯或自身短期规划来确定,很少会进行长期性、整体性的规划。因此,各区域的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往往都比较单一,且大多用于农作物种植,并不能够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而在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不够多元化的情况下,区域农业的整体发展自然也会受到很大限制。
2.2土地利用率总体偏低
在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缺乏合理规划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土地利用率偏低的问题,使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受到巨大限制。例如在耕地利用方面,很多农民对耕地地力条件、地形条件、区域气候条件等因素的了解并不深入,虽然能够根据以往经验及有关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建议来进行农作物种植,但农作物布局的合理性却仍然有所不足,并不能够将耕地的优势与价值充分利用出来,有时甚至还可能会出现农作物生长条件要求与耕地环境矛盾的情况,使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大降低,而这也正是土地利用率较低的直接体现。
3实现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分配与利用的有效措施
3.1落实土地利用规划
以往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利用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由土地利用规划缺位所导致,在农民对农业土地地理条件、地形条件因素等缺乏明确认知且规划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无论做出怎样的农业土地利用选择,都很难改变区域内农业土地利用单一化的现状。要想有效解决农业土地资源分配利用问题,需要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有效落实到位。
例如,在农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应组织熟悉各农业产业的专家学者组建农业土地规划团队,前往各村镇展开农业土地资源实际勘查调研工作,将各村镇的农业土地资源优势明确下来,同时选择一个或几个农业产业作为推荐发展方向,使有关农业土地资源规划利用能够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并突破常规农作物种植的局限,向着药材种植、禽畜规模化养殖、果蔬花卉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方向持续发展。从生态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则需要全局视角出发,展开县市级的农业土地利用规划,将各村镇的自然环境、地形条件等差异与土地利用规划联系起来,以提升区域农业生物多样性,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创造良好基础。
3.2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为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土地分配利用的利用率偏低问题,在各类农业生产活动中将农业土地的可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还需由各级农业部门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积极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有关农业生产活动的科学性。例如在耕地利用方面,应通过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农闲时节组织技术培训活动、建立村镇农技推广服务站点等方式,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推广,同时为广大农民提供耕地土壤肥力诊断等服务,使农户能够明确耕地土壤肥力情况,并据此选择最为合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或是根据种植农作物的养分需求来进行土壤改良、科学施肥,以尽可能提升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从林地利用的角度来看,则需要在鼓励、引导个人承包林地的同时,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植苗造林、苗木栽前处理等方面的营林技术进行宣传推广,使有关林地承包人能够积极参与到营林造林工作中来,并通过科学造林与合理的林业经营来有效提升林地单位蓄积量、生长量,使其能够逐渐成为优质林地,产生更大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3.3重视土地补充与利用
面对日益凸显的农业土地供需矛盾,需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土地补充、优化的重视,从增加农业土地面积、提升农业土地利用水平两方面入手,有效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在土地补充方面,应加强对区域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的长期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依据土地适宜性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通过拆并空心村与零星居民点的方式,将条件合适的非农业用地改造为耕地,使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的面积增长能够与人口总量增长相适应。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则需要从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出发,对有关农业生产技术展开创新优化,使农民能够利用有效的农业土地来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
结束语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农业土地资源作为开展各类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逐渐在分配利用方面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无论是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保护,还是对土地资源价值的发挥,都显得有所不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使农业土地资源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对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利用策略的探究显然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柳晓军.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利用措施[J].南方农业,2021,15(27):172-173.
[2]谭大明,刘国一,赵德梅,谭海运.西藏边境县农业土地资源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J].西藏农业科技,2020,42(01):8-10.
[3]李雨双.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利用措施[J].高考,2018(02):172.
[4]袁波.农业土地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发展[J].北京农业,2014(2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