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民营经济“两个健康”与区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薛清林

江北区社会主义学院,400020

摘要:
关键词:
DOI:10.12721/ccn.2022.15760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新发展阶段里,党中央重申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这为做好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 民营经济的区域分布和产业分布不均衡。以重庆为例,在区域分布上,2020重庆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92家分布在主城都市区,营收总额达10875.94亿元;其余8家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营收总额231.49亿元。在创新指数100强民营企业中,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仅入围6家,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仅入围2家。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入围企业59家,其中制造业企业43家,比上年增加3家,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入围企业39家,资产总额为7252.76亿元,占100强资产总额的63.59%;第一产业入围企业2家; 从民营企业的结构来看,前10强中房地产业企业占据了6席,另外三家企业则分别属于有色金属冶炼、土木工程及批发业,民企在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不够快。

2. 外部环境冲击仍在持续。随着疫情不断蔓延,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持续,全球汽车产业芯片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另外随着铜、铝和锰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挤压企业利润空间;民营企业加快产业转型、提高抗风险能力,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实践考验。

4.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素质不够硬,有一些人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于一身,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需要在思想政治上给予引导;部分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长经历比较简单,缺乏艰苦创业的历练和经验,在技术管理、经营决策、识人用人、市场应变等方面都显得尚欠“火候”;部分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法治意识仍需提高,契约精神不够;部分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不强。

二、以“两个健康”引领区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打造优质的服务保障

一是构建先进高效服务环境。从体制机制上减负松绑,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建立合理高效的容错纠错免责机制;严格执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全程代办、投诉必查等制度,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融资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减轻企业负担,全力稳定企业发展要素,为企业提供良好发展政务环境;引导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司法公证、评估、拍卖、担保等机构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依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政策解读、案例解析等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排查风险、规避法律纠纷。

二是不断加强金融服务保障。进一步出台更细化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推动“1+5+N”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服务行动,持续打造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首贷续贷中心,持续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鼓励商业银行对诚信经营,发展前景好、产品适销对路的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优惠利率支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将企业股权、债权、商标权、专利技术等轻资产纳入贷款抵押范围,最大程度提高企业贷款额度。

(二)进一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大力强化龙头民营企业培育力度。大力实施龙头民企培育计划,对于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性较好的民营企业,分行业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汽车、电子电器两大优势产业、高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软件、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集聚,以技术创新和专业化服务为着力点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培育“专精特新”中小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对接世界和中国企业500强,开展跨地区投资合作,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企业龙头。

二是大力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壮大,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引导“老牌”车企向全方位移动出行产品和服务综合供应商转型,延伸发展汽车金融、租赁等后市场服务;引导家电企业整合在洗衣机、小家电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全屋智能,深入推进智慧家庭战略;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加快布局生物技术向生物、材料等领域拓展,积极发展生物经济。支持民营资本创办科技型企业,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引才引智、增加研发投入;鼓励民营企业加强与龙头企业协同创新,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

(三)进一步教育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

一是注重依托实际岗位锻炼育才。支持企业通过“企业大学”、自主培训等方式做好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注重优秀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全市人才培训工作;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引导职业院校更精准有效的为重点企业输送用工,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校招工作;采取“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共建模式,谋划建立研发机构及重点实验室,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二是发挥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优势。加强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建设,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宣传先进典型、加强党建引领、促进政企协商;要切实落实“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相关文件精神,市场、金融等管理部门在强化自身监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培训指导,帮助企业树立自己良好的信誉形象;要善待员工,在财富创造中和职工分享,为企业长远发展形成良好动力与环境。要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发扬张謇精神,鼓励民营企业家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与弘扬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把企业的发展要同国家的发展繁荣、民族的兴盛、人民的幸福及区域发展成就荣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