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5 0例为研究对象,把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42±2.36)岁,平均病程(1.56±0.36)年,所有患者在被纳入本次研究之前均经过了相关专家的确诊。
1.2 方法
为了使得本次试验不受其他药物的干扰,在患者进行治疗前要进行相关药物停药一周的处理。
1.2.1 对照组
主要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对患者使用三磷酸腺苷,使用方式为静脉滴注,此外还要对患者加以辅酶A等药物的滴注。为了保证治疗疗效,在静脉滴注的过程中也要让患者进行盐酸普罗帕酮的服用,服用方式为口服,每次服用的剂量要控制在150 mg内,服用的频率为3次/d即可。
1.2.2 研究组
进行治疗时,除了常规治疗措施的采取外还要加以中医治疗措施的采取,所采用的中药药方所包含的中药类型有很多,像麦冬、珍珠母、琥珀等的都是最常使用的中药,至于所使用的中药剂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所确定,但是所使用的中药剂量必须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如果患者呈现为阳气偏虚的情况,那么可以在其所使用的中药药方中加以桂枝,所使用桂枝的剂量要控制在15 g左右即可。如果患者体内心火旺盛,那么在其药方中则可以增加生地、川连等中药,此外如果患者出现便秘或者其他病症均可以适当的增加或者减少某味中药。研究组患者每天所服用的重要剂量要控制在两剂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 组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 率,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 1 药物功效分类情况
102 味中药按功效共分为 18 类,累积频率≥80% 的共有 11 类药物,其中使用频数最多的 4 类功效依次为补气、温里、清热和活血化瘀,累计频率 42. 83% 。这 11 类药中,使用频数≥10 次的药物作为高频药物。
2. 2 药物频数分析
在 102 味中药中,出现频率 >2% 的共有 14 味中药,见表 2。按出现频数从高到
低排列依次为附子、桂枝、丹参、黄芪、麦冬、炙甘草、人参、麻 黄、细 辛、当 归、川 五 味 子、党 参 和 淫羊藿。
2. 3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为了筛选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中药组合以及中药之间的强关联关系,采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进行计算。关联规则挖掘具有 2 个重要的属性: 支持度 P( A∪B) ,即 A 和 B 这 2 个项集在事务集 D 中同时出现的概率; 置信度 P( B | A) ,即在出现项集 A 的事务集 D 中,项集 B也同时出现的概率。设定支持度最小阈值 20% ,置信度最小阈值 0. 7,得到了 15 对 2 味中药组合和55 对 3 味中药组合,见表 3,4。根据频数、支持度和置信度大小,选出常用中药组合。2 味中药组合中附子 + 桂枝支持度最高,3 味中药组合时附子 + 细 辛 + 麻黄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说明这 2 组药物组合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核心药对。
3讨论
在患者患有冠心病后,其最突出的症状之一就是心律失常的产生,之所以冠心病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现象,是因为在患者患有冠心病的基础上,患者心肌组织营养供应过程中会受到影响,进而诱发患者出现显微组织增生现象,这将会直接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状况。当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其心脏的泵血功能不能够顺利的发挥,这会使得各个器官组织血液供应需求不能够被满足,这极易诱发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状,不利于患者生命健康的维持与保证。目前在对冠心病心律失常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还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但是由于所使用西药性质的独特性,虽然其能够较快的对患者症状进行缓解,但是其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长期以西药为主,那么患者的肝脏功能就可能出现损伤情况,这无疑会对患者治疗有效性的提升造成影响。为了最大程度的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创造条件,在对其治疗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药开始作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中药的使用会极大程度的降低患者身体受到二次损害的几率,并且其能够从根本上对患者的血管的损伤情况进行缓解,这对患者心率恢复正常的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学并无“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名,根据其症状以迟、涩、结、代脉为特点,可归为心悸、怔忡、胸 痹、迟脉证、虚劳等范畴。该病的病机仍存在争议。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认为该病与瘀滞有关。《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曰: “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提出了气虚与代脉的关系。《伤寒论》记载: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少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濒湖脉学》指出“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这提示本病的发生与阳虚有关。目前,大多医家认为本病以阳虚为主,兼有血瘀、痰湿、气滞等,病位在心和肾,临床研究多采用经方加减方和临床经验总结的自拟处方。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以心气虚为主,可采用张锡纯的升陷汤治疗。 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功效类别的分析数据表明主要药物功效有 11 类,补气、温里、清热和活血化瘀 4 类功效使用频率最高。但是清热、安神、利水、祛风湿、补血 5 类功效的高频药物在本病各处方中不以发挥这些功效为主,而是具有养阴、活血、补气、温阳等功效的药物兼有的作用。因此,清热、安神、利水、祛风湿、补血不宜作为本病的治法。温里药的高频药物以温阳为主,而且 11 类主要功效中并未包括补阳药,可见本病的阳虚并不是肾阳虚,而是阳气不足。补阴药中高频药物麦冬以养阴为主,可佐制温阳伤阴,养阴不宜作为主要治法。结合药物频数和功效类别频数分析,认为本病病机以气虚、阳气不足、瘀阻心脉为主,治法宜补气、温阳、活血为主,兼以理气、养阴。
在中医上认为冠心病心律失常隶属于心悸类别中,产生心悸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气不畅所导致的,因此在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时要把提升患者血气的顺畅程度作为治疗的重点,在中药中许多中药都能够起到顺畅血气的作用,像甘草人参等中药就可以使得患者的气血呈现改善状态,而丹参等中药在补血上疗效又极佳,因此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上疗效明显。和西药相比,中药对患者损伤程度较小,其能够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并发症的几率最大程度降低,这能够尽可能的使得患者免受药物二次伤害。此外中药治疗讲究通气补血,即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血气状况的改善来缓解患者心律失常症状,这能够从根本上找寻到患者的病根,并对其病根进行对症处理,这也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患者复发几率。
综上所述,冠心病心律失常现象的产生对于患者的生命威性是非常大的,中医治疗措施的采取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病症进行缓解,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在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把中医治疗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一心,郑强荪.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研究心律失常可视化分析[J].心脏杂志,2020,32(06):587-590.
[2]曹新福,周明学,李享,刘红旭,来晓磊,韩垚.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证候分布及中药使用规律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21,62(03):271-276.
[3]安莹,侯季秋,陈雅丽,黄乐曦,靳会会,王超,赵海滨.中药治疗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抑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21,27(06):452-459+466.
[4]冯妍,王以新,马涵英,高杰,康晨瑜,徐浩,周雪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不同兼症及合并病中医治疗方案优化研究[J].中国医药,2020,15(08):1192-1196.
[5]姚胜青.中医辨证治疗5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