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蒲海燕

新疆省石河子第一小学,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 相比各类定理的教学传输,在正确计算习惯上的培养更加重要,数学教师需要在师生互动中提升教学质量,利用自身深厚的知识底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计算习惯、推理习惯,并且为学生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在知识量和计算习惯方面增加教学品质,使学生自主钻研和思考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教育;数学教学;习惯培养;方法探究
DOI:10.12721/ccn.2021.15706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如何在习惯培养中,为学生搭建一体化的知识网络,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分支,同时,培养习惯所需的时间较长,教学内容的深度影响重大,教师应在基础知识的传输中,把所传授的知识内容进行一定的详解,并以单元内容的差异为核心,进行知识脉络的整理,可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单元的重点内容外,易于进行教学内容的串联,使学生在问题的研究、问题的解决中养成科学计算的习惯。最后,在培养计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所教授的数学定理为主体,相关的计算法则为条件,数学教学体系为纲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目的。

一、创设计算情境,增加计算的热情

计算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注重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层次划分,使学生能够根据运算层级的不同,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在此过程中良好的计算情境可增加学生对数字及运算法则的敏感性。同时,良好的学习情境,可帮助学生整理自身的思维,促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数字的变化。为了达成以上目的,数学教师应秉持用习惯培养的教学观念,给学生搭建起一个氛围积极的计算情境,运用游戏情境、合作探讨情境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热情,使学生自难度递增的计算实践中,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计算习惯。比如,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游戏构建教学情境,在初期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写有不同小数的数字卡片贴在学生背上,比如 2.6、4.4 、1.7、6.2 等等。接下来教师迅速说出一个数字如 10.6,要求学生迅速找到同伴,保证几个小数相加等于10.6 这个数字,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得到准确结果则获胜。这既是对学生反应力和计算力的训练,也可以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让学生的计算习惯培养拥有坚实根基。另外,教师在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可促使学生在问题设置、小组谈论、运算定理研究、运算实践的过程中对重要的计算定理产生深刻的认识。

二、指导计算定理,拆分计算过程

正是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计算定理具有一定的知识碎片化特征,这使得学生在进行计算实践的过程里难于分清有用、正确的定理内容进行计算问题的解决,这增加了培养学生计算习惯的难度,也使得学生不具备体系化的知识脉络,继而由于遭受到零散知识点的影响,无法得到计算水平的提升,以及数学素养的养成。可见,计算定理之于小学生极为重要,是小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分门别类的框架,更是教师帮助学生养成笔算、口算、层级运算习惯的法门。例如,在计算 2400÷(25+13)×(43-28)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这一题目的顺序,让学生对整个运算过程了然于心,减少计算过程中的失误。在草稿纸上进行数据抄写时,学生要避免急躁,准确书写,养成主动检查的良好习惯,通过对各个计算过程的把握,力求获得准确计算结果,并形成规范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与辅助者的角色,让习惯养成不再是难题。另外,各类运算定理在综合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师应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并拆分计算定理的运用过程,易于在具体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整理碎片化的知识。

三、细化审题方法,培养审题的习惯

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细化审题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结构化的思维,以及数字敏感性外,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审题的过程里进行独立思考,并根据计算问题的复杂程度逐步增加思考的深度。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具有关系化的特点,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内容库,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进行审题方法的细化,可使学生逐步对各类运算法则产生层级化的认识。例如,对于 200-200÷20 这个问题,不少学生一看就写出结果 0,这表明学生只是依靠第一印象盲目猜测而忽视运算顺序。这些都是学生审题不清造成的,于是教师要通过这样的案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审题习惯。当然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补充审题方法,并让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数学审题过程当中:一是审清数字与符号,观察其特点与内在关联;二是审运算顺序,了解题目的运算步骤,确定先算和后算的内容;三是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与简便性,剖析运算符号与数据特征,确定能否简算。另外,审题习惯的培养可使学生的理解力逐步增强,所谓理解题目问题的计算层级关系,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以及教师对审题方法的细化。

四、结束语

细化审题方法、拆分计算过程,易于为学生搭建一体化的知识网络,这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习惯的关键,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项教学分支。同时,在进行知识脉络的整理过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单元的重点,并在教学层面进行知识内容的串联,有助于学生在问题的研究、问题的解决中养成科学计算的习惯。最后,良好的计算教学情境,可在笔算习惯的培养中,帮助学生整理自身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在笔算中感受数字的变化,并在分步骤、分过程的验算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唐学芳.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索[J]. 中华少年,2018(11):39.

[2]杨玲.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J]. 家长,2020(3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