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解决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时,学生受到思维力不够和生活经验不足的限制造成了审题不清、解题困难等问题,影响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理念和学生个人习惯也关系到整个应用题学科的教学效果,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任务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常见问题
1.审题不清
审题是解决应用题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只有让学生充分掌握主题并澄清其数量关系,才能正确的进入解题思路。一些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粗心大意,对审题的意义没有完全理解,对审题的理解只是处于一个相对不重要的水平,轻视主题,导致他们在审题的过程中很容易止步不前,对某个主题的重要信息理解错误,导致问题的含义不清楚,最终导致解决策略的偏差。
2.数学思维能力不高
在学生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薄弱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员在回答应用题的过程中,长期停留在被动思维和题海战术的训练模式中,导致他们数学思维定型,学生们一直回答熟悉的题型,题型性质改变后,学生们就不会了。同时,逆向思维能力低下导致学生解决问题时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思考。
3.生活经验不足
应用题教学是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理论知识能力的体现。数学的许多应用题条件都是基于生活场景的,如路径、比大小、经济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小学生在理解情况上有困难,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很好的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对策
1.重视培养审题能力
小学开始时,应用题的主题可以是简单的叙事结构。进入小学中高年段后,故事变得更加复杂,包括隐藏陷阱和包含不必要的无效信息。教师应培养学生重视审题的意识和能力,避免错误。例如,乌龟和兔子奔跑的问题。乌龟距离终点的距离是10米,它爬行的速度是1米/分钟,而兔子举例乌龟的距离是200米,速度是10米/分钟。谁会赢?可以理解,问题解决阶段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计算乌龟到达终点的时间;第二步是计算兔子到达终点的时间;在第三阶段的比较二者的用时然后得出一个结论。但问题是设置一个陷阱,即兔子和终点之间的距离不等于乌龟和终点之间的距离,所以在第二阶段计算兔子到达终点的时间时,需要注意兔子和乌龟之间的距离加上乌龟和终点之间的距离才是兔子到终点的距离。设置这样一个小的陷阱。学生不仔细审题就会落入陷阱,得到错误的答案。
2.贴近现实生活
传统的应用题型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教学,与生活存在一定差距。在学习之后,会剥夺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的机会。即使是一些积累了较深知识的人在遇到一些应用题问题时不知如何是好,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必须认识到将应用题任务融入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熟悉实际问题并将其抽象为已研究的数学问题,可以采用有效的解释和应用题方法。例如,图形的运动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图形变化前通常会给出内容附件,图形变化后为学生提供变化条件,学生需要想象整个变化过程,学生必须了解图形变化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大量的空间想象力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攻击。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开展生活方式,让学生通过模仿、形状拼图或者图形剪纸等生活中常见的玩具进行学习,让学生快速找到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应用题任务教学的质量。
3.保持数学应用题教学开放化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开放的应用题主题。例如,在解决已知任务时,教师会故意删除已知条件,让学生在理解作业内容和自己解决问题时添加必要的条件。或者,通过列出几个条件,学生可以选择应用题知识的条件、开发应用题问题或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轻松选择问题来学习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比如设置如下问题场景:"如果用8分米长的砖块覆盖体育场,所需的砖块数量为1800块。现在,如果改用5分米长的砖覆盖体育场,我们需要足够的砖吗?"。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设计更开放的问题"为了用8厘米长的砖块覆盖体育场,所需的砖块数量为1800块。现在我们需要改变砖块的尺寸,实现最少的数量和最少的资金,需要增加哪些条件,同学们你们可以自己增加条件并完成解题吗?"这使学生能够在与已知情况相同的条件下继续深入研究应用题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增加数学应用题教学技巧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能力和数学素养,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发专门的课程,并在课程中增加多个关于问题解决方法的章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解决具体问题的想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根据相关问题类型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完成作业,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和解决方案的理解,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比如在应用题"一辆汽车从仓库里运化肥,第一天运了全部的二3/14,第二天运了余下的4/11,第一天运的是第二天的几分之几?"在解决题题目中,常用的方法使假设变量法,把全部的化肥假设为1个单位,那么第一天就是3/14个单位,第二天就是(1-3/14)*4/11=4/14个单位,因此题目的答案是/=。通过假设变量法的学习,不仅可以解决类似的应用题型,还可以为以后学习一元一次函数埋下伏笔。此外,教师将在课堂上成立一个应用题项目兴趣小组,其中包括一些应用题项目爱好者,定期分配教师准备的各种应用题主题,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愿报名参加竞赛。最后,老师把学生创新的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并显示在课堂公告板上,使其他学生可以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是确定和测试学生数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为了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制定基于生活、开放和自主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独立学习,让他们有机会感受应用题学习在解决应用题问题方面的实用价值和功能,从而为小学生发展数学基础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秀娟.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审题解题技能[J]. 学周刊,2021(8):25-26.
[2]杨卓. 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 考试周刊,2021(20):83-84.
[3]陈涛.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读与写,2021,18(2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