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

金则友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石鼓明德小学,644102

摘要: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计算”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无论是应用题、统计知识,还是简易方程与空间图形的计算,都离不开计算。所以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本文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就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常见问题既策略进行探讨,通过“对症下药”,优化计算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计算能力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教育;计算教学;计算能力;问题;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7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计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决定其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决定其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率和效率。通过系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关键。当从当前小学生计算学习和解题表现来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数学教师解决,只有找准关键问题,瞄准问题对策,才能进一步改善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

一、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中常见问题

(一)计算教学课堂中学生兴趣不浓厚、注意力不集中

从当前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综合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板块知识的学习表现出三心二意的状态,兴趣比较低,参与度不够高,有效注意力不集中。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对计算相关内容一知半解。

(二)学生解决计算类问题时出错率较高

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的计算知识都是较为交单的,也是跟着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来设定的。但从当前大部分小学生解题表现来看,效果不尽人意,错误百出,比如由于疏忽大意抄错数字和数学符号导致计算结果错误的;也有因为对算理、算法、定律掌握不扎实,应用错误导致计算结果错误的。无论是哪种错误,都影响了学生解题正确率,值得广大数学教师关注。

(三)学生计算速度慢、效率低

计算是讲解速度和效率的,速度过慢影响学生整体解题效率。但由于学生个人因素影响,许多学生在解决计算类问题时都表现出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课后计算中三心二意,容易在计算过程中转移注意力做其他事情;也有学生因为个人能力不足,计算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自信,在计算过程中犹豫不决,从而导致计算速度低。这种低速度、低效率的计算习惯最终会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和作业习惯,导致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低下。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鉴于以上问题,我认为广大数学教师在开展计算相关内容教学时,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和克服上述问题,提高计算教学效率。

(一)培养学生计算学习兴趣

如上文谈及,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参与度不高,直接影响了数学计算教学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可从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入手,增加导入过程的趣味性,以有趣经常的开端让学生眼前一亮,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学家说: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引导的过程是为新内容的呈现搭桥、铺路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例如,教学《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相关内容时,我们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设置如下图1所示情境,将问题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新知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对计算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1.png

图1

(二)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

当学生对计算相关知识感兴趣后,在计算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比如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的能力。以口算为例,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数算规则,鼓励学生多运用口算解答计算问题。除了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这些运算能力培养之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算理、算法的形成和推导过程,不仅让学生懂得运用计算法则解决问题,更应该让学生懂得知识形成过程,这也是新课改对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根本要求,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从而对知识获得深刻理解。

  同样以《整十、整百数的加减》这一内容教学为例,在情境导入新课后,数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算法”。

首先请学生看一看:商场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呢?(课件出示4种电器)

然后请学生猜一猜:要想买电器,首先应该知道这些电器的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猜测“价格”。待学生完成猜测活动后,出示电器对应价格,如下表1所示。同时设置问题: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学生问题如下:①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钱?②1台风扇和1台电冰箱共花多少钱?③1台电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元?接着师生共同探索方法: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钱?引导学生列算式,并指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0+800= ,鼓励学生小组讨论:计算“800+500”,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并展示算法。

(表1)电器价格表

2.png

最后请学生试一试:从探索出来的计算方法中找出最简便的方法,并且用这种方法解决其他两个问题。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学生代表说一说自己的算理。

整个教学过程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算理、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来,深化学生对计算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学生计算习惯培养

“好习惯受益终身”,提高学生计算效率处理掌握计算相关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之外,好习惯也很重要。如上文分析的问题,很多想小学生都缺乏正确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导致计算出错率高。鉴于此,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

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审题习惯培养,要求学生做到认真看、仔细写,做到不抄错数字和符号,确保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比如,引导学生在审题时动笔画一画、圈一圈,画出关键信息,圈出重要数字,以免遗漏。

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答题习惯培养,动笔时应做到下笔有神,落笔有声,相信自己,敢算敢写;计算中更应该全神贯注,切记三心二意;计算后要回顾题干、验算检查。只有形成了这样的计算思路,才能有效提高计算准确率。

除此外,数学教师还可以进行计算专项训练,课堂内外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限时计算”,给学生限定计算时间,提高学生计算专注度,提高学生计算解题速度和效率。

结束语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关键是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老师的引导,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J].黄美英.教师.2020(12)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新思路[J].林青.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3)

[3]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实施“自主尝试学习”的策略[J].高子林.教育科学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