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过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从法学教育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过程的重要性出发,全面研究了法律意识如何渗透。希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关注法治知识的内容,为今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打下理论基础。
一、培养法律意识渗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是实现法治教育目标的基础课程。把法治教育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过程中,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法制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小学教师在实践教育中,要把教材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法律知识内容的重要性。
现阶段,许多小学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处在不良的成长环境中,会给小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为了改变这个问题,小学教师将法治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法治,你可以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同时正确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某些危险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法律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长期忽视法制教育,对法制教育缺乏认识。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律教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法律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内容非常少,教学形式过于简单,形式单一。学校缺乏重视,导致课程安排简单,未能探索更多新的、丰富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师资力量薄弱。
(二)教师教学理念不科学,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小学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理念。从教育形式和内容上看,过于空洞,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在教学形式上,法学教育局限于课堂,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育概念模糊
在当代许多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关于法制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星出现在各种道德与法治书籍中,并没有被详细列出。但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混淆两者,而是不断探索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学习。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强化教师法制教育渗透意识,实施有效渗透途径
要想把法治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首先必须加强对法治教育意识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掌握法治知识,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法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规范实施法治教育,普及法治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规范学生行为。因此,在小学德育和法制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渗透方式,一般包括两种渗透方式:一种是无形渗透,法制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教育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法律知识;二是隐性渗透,主要通过暗示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渗透方式,以确保小学德育和法制教育中法制教育渗透的有效性。
(二)多媒体教学运用
小学生年纪小,心理发育不成熟,思想不成熟,在一些危险情况下,他们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正在把法律知识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但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增加沟通效率,教师教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同时,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的有能力。加强与家长的互动,实现家校合作教育。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目前的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将多媒体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中是普遍现象。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与小学生安全知识内容相关的安全教育影像和动画。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运用情景教学法创新教育方法
如果一个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凭教科书解释知识内容,很多学生就不会感到厌倦,真正感到威胁。这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许多小学教师积极运用情景教学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小学生营造相应的环境,学习安全知识内容,说明自身安全的意义。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基本安全和法治。例如,在讲解交通安全知识的内容时,要让学生们在过马路时准确地告诉左右,并遵守“红灯绿灯”的交通原则。讲解防火知识的内容,着重讲解生活中防火的方法。发生火灾时要告诉学生不要随便采取措施,要按照老师的相应程序严格自救。在此过程中,为了让小学生掌握火灾自救方法,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消防训练”活动,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教的方法进行情况模拟,提高学习印象。
(四)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内容
生活中,当人们遇到危险情况时,要积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重视在教育中说明法治知识的内容。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教师的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请选择内容和案例说明,“法律知识内容接近实际,接近生活始终坚持”的教学原则,小学生们能够积极融入学习。通过解释周边的实际案例,提出针对小学生的法律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
小学生积极学习法治内容,为了让教师是严肃的法治教育用生动的形式转变,小学生的兴趣和结合法律法规,帮助准确地理解,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例如,教师可以将画册、故事、歌曲和相应的绘画适当地融入道德和法律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开放的课堂。在解释法治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差异,将法治知识的内容人性化。我们要让小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培养法治精神。教师重视在课堂上讲解法律知识,要求学生记住法律内容。这对于学生今后运用法律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基本阶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育中,教师要将法治知识的内容积极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改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小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法治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在课堂上与学生有效互动,与家长有效沟通。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家庭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戴红娟.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J].吉林教育,2021(07):17-18.
[2] 郭长龙.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制教育融合的思考[J].小学生(中旬刊),2020(07):23.
[3] 陈晓珍.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家长,2020(10):73+75.
[4] 王海芳.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小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20.
[5] 田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道德与法制的融合[J].科普童话,2019(3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