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思维活跃性,这也是引导小学生构建数学理性思维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取得的教学成效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小学的学生还会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显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需要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优化与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这门学科与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其中蕴含着大量生活知识和客观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围绕着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任务创设趣味性生活情境,要求学生在直观立体的教学情境下深入挖掘数学中蕴含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视频、音频以及图文等教学资源,或者通过讲故事、创设表演情境、开展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深刻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的票面”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出备课过程中准备的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文具采买的视频,促使学生感受到采购的乐趣。其次,在班级中选取一名学生表演购买“两块橡皮擦和一支铅笔”的过程,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摩这一表演情境,确保每位同学都能正确识别人民币的票面。又如,教师带领学生计算“10+11-3”这个公式时,还可以将其转化为问题情境:“现有一堆桃子,妈妈让小明将桃子拿到奶奶家,先给小明10个,后面又给了11个,但小明在路上悄悄吃掉了3个,那么小明最后拿到奶奶家的桃子还剩多少个?”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可以保持较高的热情,还能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正确梳理其中蕴含的数理关系。
二、创设游戏化数学情境,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某种程度上可将游戏视为想象与现实结合后形成的产物,其本质上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并且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还能获得更充实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基于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游戏情境与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创设游戏化情境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感知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开火车”的游戏情境:首先,在班级中选取两名同学上台组成一个小组,也就是所谓的1个2;其次,再邀请另外两名同学上台组成一个小组,并提问学生这是几个2?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按照这种方式进行依次类推,当讲台上站满5组学生时,学生可以很快发现5个2相加的和为10。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着讲台开火车,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的课本例题设计成游戏素材,要求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完成数一数的学习任务,进而有效锻炼学生的连加计算能力,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快速回答出“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这方面的问题。
三、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师更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角色的作用,有意识地为小学生创建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以此从心理层面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难学程度,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身看法和见解,基于平等交流原则构建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帮助学生消除其在数学表达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情绪。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始终保持耐心温和的态度,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回答的问题,以包容的教学心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从而以平易近人的形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例如,教学“认位置”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位置”这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例题:“同学们结合自身在班级中的座位位置,想一想()在我的()面?”面对这道开放性问题,学生将会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课堂中学习的位置知识,而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班级中抽取一名性格内向、学习基础薄弱的女同学回答问题。被点名的同学很可能存在一定的畏惧情绪,教师需要耐心安抚这名同学,运用正面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身看法,如告诉学生“放心大胆地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正确。”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将会得到有效缓解,其在表达自身看法时也能保持良好的思维水平,树立回答正确的自信心。通过教师有意识地保持开放包容的教学心理,从而真正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基础,促使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足够自信心。
四、利用趣味性课堂练习,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倾向于利用形象思维看待问题,因此其在接受新知识时仍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既需要帮助学生强化与巩固所学知识,又需要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基于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新知识点转换为充满趣味性的课堂练习题。以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为例,其中涵盖了大量枯燥乏味的口算、笔算练习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对各种简单、重复的练习题产生抵触情绪,而教师可以将其设计成“开火车”“摘苹果”等趣味性练习活动,使学生锻炼口算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又如,教师在讲授《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内容时,还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我是小判官”的游戏活动,鼓励学生利用“火眼金睛”识别对错,以此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角的基本特征,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角的特征的基础上正确识别角的个数,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率。
五、结束语
总之,以阶段的小学生为主体开展数学教学时,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并举,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真正意义上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姗姗.小学数学应用趣味性教学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7)
[2]顾雯婷.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