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DOI: 10.12721/ccn.2022.157201, PDF, 下载: 236  浏览: 3000 
作者: 费叶
作者单位: 武冈市大甸镇中心小学 422400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先行实现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素养,以便能够确保教学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实现创新,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活动变得更加高效,进而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今,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学科教育青睐的辅助工具,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合扩宽了课堂的空间与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多元化教育环境。为此,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快教学理念的转变,创新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开发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有声有色的学习氛围

鉴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空间是极其广阔的。以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多拘泥在教材理论知识之内,知识输出形式也局限在教师的粉笔书写和口头讲解,整体的课堂教学环境比较沉闷,学生的数学探索期待很难被充分唤醒。虽然小学生的认知经验较为匮乏,但是学生的感官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这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氛围的丰富程度与学生的学习热情成正比,这为教师构筑信息化数学教学模式带来了全新的启示。因此,教师应该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数学学习需求深度开发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有声有色的数学探究氛围。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搭建信息化思维跳板,另一方面也能创新数学理论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而使学生恣意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开展更加有效的自主性数学探究活动。

除此之外,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时,还应该重视互联网资源和生活元素的灵活运用,着力加强生活化教学引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储备和生活认知经验,也能提升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效力,从而培育学生的生活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融合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上,教师应该根据数学课程要点和学生的兴趣喜好,在互联网平台上为学生搜集趣味化多媒体学习素材,比如影视剧片段、动漫动画片段等等。只要和数学课程讲授内容有所关联,教师都可以作为导学材料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基于兴趣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多媒体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概念知识的具象认知。然后,教师再适时抛出和新课探究内容相关的质疑引思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教材研习和新课预习活动,尝试自主梳理归纳课程知识概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释疑习惯,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设计教学微课件,为学生提供数学自主性学习的路线图

优化学生自主发展是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主张。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迟迟难以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这不但会给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阻碍着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改革水准的突破性提高。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小学数学教育体系革新创造了更多可能,而且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开辟了新的路径。微课是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教育资源整合的产物,同时也能容纳数学课程要点,帮助学生梳理数学探究思路,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跃升到更高的水平。教师想要践行新课改思想主张,实施微课教学势在必行。除此之外,微课也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流程,如预习环节、新课导入环节、深度探究环节、拓展训练环节、总结复习环节等等。教师善于利用微课为学生规划数学学习方案,就意味着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自主探究意识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实践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精进自身的微课件制作能力、执教能力以及课程规划能力,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加强为学生设计微课件。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自主性学习的路线图,另一方面也能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始终围绕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和综合能力搭乘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得到有效培育。在实际的策略应用上,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数学课型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微课件。

三、绘制思维导图,促进直观想象和数学思维可视化发展

学生在理解和探究数学课程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动用多项思维品质和学习技能,然而现实情况是小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综合思维能力结构都不够完善,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吸纳效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实现学生数学思维可视化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该树立思维可视化教学导向,力求化解学生的思维阻滞,如此才能体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效性。思维导图既是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主要运用形式,也符合人类大脑思维的记忆和发散特征。教师借助思维导图优化数学教学手段,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具象地感知数学概念知识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也能使学生的探索思维更加敏捷,从而加快学生个性化思维体系以及综合素养的完善进度。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时应该将思维导图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和思维训练工具,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思维,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直观想象和数学思维可视化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突飞猛进,拓展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空间。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教师应该加强应用思维导图制作软件,结合对数学教材课程的深入分析,将每一课的重难点知识提炼出来,填充到思维导图的各部分框架结构中,然后带领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和识图训练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模式探析思维导图所体现的真实含义。在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厘清各个概念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逻辑关系,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导图识读能力和数学概念区分能力。最后,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归纳概括的导图内容填充到信息化导图模板的框架结构中,同时利用电子笔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出简单扼要的说明和释义。这样,学生的思维导图绘制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皆可得到高效发展。

四、结语

以上笔者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入手,分析了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途径,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机遇,因此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闵建东.用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智慧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6).

[2]曹学瑞.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思考[J].考试周刊,2021(46).

[3]金晓燕.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下小学数学智慧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J].新课程,2021(20).

[4]郭振兴.信息技术与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