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合并早产患者的临床治疗
DOI10.12428/lcyjyyx2025.07.021,PDF 下载: 29  浏览: 283 
作者李宪玲
作者单位河北省涿州市妇幼医院
关键词胎膜早破合并早产临床治疗
摘要: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接收的52例胎膜早破合并早产孕妇为探究对象,全部患者在研究前均签署了知情研究协议书,并将患有重大精神疾病、语言意识障碍、患有传染性疾病以及严重肝肾器官疾病等患者排除。全部患者的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35岁,平均年龄为(24.65±3.45)岁,孕周时间分布在28~37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2.65±1.52)周;其中有30例初次产妇,有22例二次及以上产妇。

(二)方法       

全部产妇经临床确诊均为胎膜早破合并早产孕妇,随及采取常规胎膜早破干预方式,具体干预内容为:当孕妇确诊为胎膜早破之后,采用臀高位绝对卧床休息,全面评估产妇的具体状况,并对其体温、胎儿大小、孕周等指标进行详细了解,与此同时依照产妇的专科检查结果,评价产妇的具体状况。检测产妇的胎心率,及胎心基线,评价胎儿宫内的详细状况。依照孕妇的各项指标状况,对其采取有效、针对性等治疗干预方式;一般状况下,孕周在34周以内,当宫颈口的开口小于3cm时,无规律宫缩情况下,孕妇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在孕妇及胎儿安全情况下,尽量让孕妇的孕周时间延长再进行分娩,进而将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和窒息状况减少,尽量减少肛门检查次数和避免阴道检查,同时口服利托君或硫酸镁进行静脉滴注,使产妇的宫缩受到抑制,肌肉注射地塞米松,促使胎儿的肺成熟周期加快,适时抗生素治疗降低感染发生率,定期氧气吸入直到孕妇分娩;若孕妇孕周时间未足月则临产,这时应该采取适当的分娩方式,胎膜早破12h以上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对其白细胞计数、羊水状况、体温、胎心率等状况进行详细观察,经具体数据记录下来,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则必须予以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

(三)观察指标      

对全部患者的分娩方式进行分析与观察,并观察探究胎膜早破的有关因素,将其详细状况记录下来。

二、结果
(一)观察全部患者的分娩方式     

全部患者当中,有阴道助产患者2例,占据3.85%;剖宫产患者20例,占据38.46%;自然分娩患者为30例,占据57.69%。

(二)分析胎膜早破的诱导因素    

诱导胎膜早破的主要因素为宫颈炎、阴道炎、臀位、胎头高浮、流产史、引产、双胎、性交、羊水过多、妊高症等;其中阴道炎、宫颈炎的比例值最高为28.85%。

三、讨论    

 胎膜早破有可能引起绒毛膜炎、产后急性子宫内膜炎等疾病,对孕产妇、胎儿的安危有重要影响,也是引起早产的重要因素。引起胎膜早破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常与创伤,感染,宫颈内口松弛,羊膜腔内压力升高,胎位异常等有关,有部分孕妇是因为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孕妇尚不明确原因。在本次研究中,42例胎膜早破合并造成孕妇的病因包括引产、流产史,阴道炎症,瘢痕子宫,性交等,这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做好孕期卫生指导工作,告知孕妇定期来院进行产前筛查,尤其是筛查下生殖道感染等情况。对于发现妊娠合并感染的孕妇,要进行积极治疗。还应告知孕妇,在妊娠期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孕晚期不要性生活,注意补充营养,尤其是重视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的补充。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收治的胎膜早破合并早产孕妇的孕周均在34周以上,胎儿基本成熟,因此考虑直接进行终止妊娠,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选择自然分娩和剖宫产。从本次研究的效果来看,本组52例新生儿中,围产儿均全部存活,未出现死亡病例,虽出现少数感染、颅内出血等病例,但数量较少,整体效果较为满意。对此,我们认为,对于胎膜早破孕妇,首要任务是适当延长孕周,预防感染、促胎肺成熟,然后根据产妇情况、孕周来决定是否终止妊娠,并选择最恰当的分娩方式。同时,产妇在入院后,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再加之胎膜早破、宫缩引起的不适,常出现精神焦虑等问题,对此,医务人员应注意做好解释工作,讲解医师和助产士的高超水平有利于消除产妇的负性情绪,这对于改善妊娠结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胎膜早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应积极保胎,恰当处理,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汪淑女,鲍冬梅,余有妹,方满娟.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4):3283-3286.

[2]周丽.探讨高原地区有无明显诱因致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6):124+126.

[3]袁凌.抗生素对胎膜早破早产合并生殖道感染的治疗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7):99-100.

[4]李秋红,赵越,李惠.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关系探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02):66-68.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