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探析
DOI10.12428/zwkx2025.07.022,PDF 下载: 32  浏览: 296 
作者高小林
作者单位肇东市河道服务站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修修复问题措施
摘要: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使社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才能够使人类社会进步。随着人类的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但由于一些不合理开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现象不断发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人们的生存质量下降。河道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相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河道环境的保护及治理,使自然生态具有平衡的特点,人类的文明具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1.河道治理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1河道治理发展状况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事业的进步。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针对当前我市河流资源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针对性措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大规模河流水系污染、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还十分严重。在河道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管理混乱、权责不明等现象,同时,河道治理几乎都是政府独力而为,社会力量缺乏充分的使用。尽管各级政府对河道治理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和缺乏有效约束的,规模庞大的社会生产相比,还明显不足。河流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自我修复能力下降明显。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河流干涸,水系生态环境彻底灭绝的问题。

1.2河道治理中的问题

河流往往是一个地区生产、生活的生命线,河流两岸往往多有人口聚集区。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占用河道问题日益严重,有些河道工程往往存在时间很久,最初实施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如今的发展规模,致使河道行洪断面面积较小,和集雨面难以适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河道基础设施老化、损坏较为严重,而长期育林护林工作又没有跟上,导致水土流失大规模发生,许多河道设施带病工作,形势十分不乐观。

2.河道的治理及生态修复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河道生态治理应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水质净化、生态景观等功能的需要,同时兼顾亲水活动的安全。

2.2协调性原则

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注重与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河道生态景观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2.3自然性原则

坚持恢复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生境,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宜以本土种为主,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2.4经济性原则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地制宜、节能高效;统筹前期建设与后期管护,尽可能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的养护费,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3.加强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对策

加强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刻不容缓,结合现状以及其中的问题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河道治理措施

3.1.1平原河道治疗措施

具体治理过程中,应坚持河道防护工作与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共同施行的原则,对岸坡的几何参数进行评估,如评估河道的行洪效率、护坡质量、经济成本等,使其具有在保障人类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对河道的影响,是合理的水流正常通行,使河道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另外,治理河道的过程中,还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建设河道的过程中,应按照宽度宽进行扩大宽度建设、遇到河道的弯折处按照弯度进行弯度建设、宽窄河流应具有交替的性质、急流与缓流并存时,遵循自然型河道。

3.1.2城镇河道治理措施

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河道污染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对城市居民们的健康也具有消极影响。对此,城市中的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城镇河道污染现象的管理以及加强治理,使城市中的河流具有健康、水质清澈的特点。城市河道的质量过程中,一般应纳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在保障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应积极的将城市发展对河道的污染降到最低。另外,城市中的河道应尽量与城市的园林相结合,使园林生态更健康。具体治理措施如下:应该加强维护水系流域的良好生态环境,河道作为城市地域的部分,一般会流经城市中的大部分区域。同时,流经区域的不同,人们对河道造成的污染便会不同,对此,为了避免河道被人为污染、企业生产污染,相关城市管理人员应加强管理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对河水的污染。另外,还应该保持生物种群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

3.1.3农村河道治理措施

与城市环境不同,农村主要是自然淳朴的田园风光。所以针对农村河道进行治理时,应尊重乡土文化知识,充分了解当地自然环境,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治理方案。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要对设计方案的经济实用性加以考虑,充分利用当地原有植物和石料,少用人工材料和价格较高的外来物种,就地取材,综合利用,使生态河道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和谐。

3.2生态修复措施

3.2.1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治理河道的过程中,应遵循自然治理的原则,即治理过程中,应建设一些混凝土材料的应用,使河道的流通过程更自然,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在护坡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自然材料,如树木、草皮、石块等材料,使其成为护坡的基础材料,同时,这些材料对生物的繁殖、生长也具有积极意义。

3.2.2依靠水生植物净化

水生植物是自然界本就存在的物质,同时水生植物也具有净化水质资源的特点,因此,利用水生植物对污染水质进行治理,不仅能够达净化水质资源的作用,还可以节约治理成本。其净化原理,即利用水生植物能够吸收降解污染物的特点,使大量水生植物吸收水质资源中的降解污染物,以起到净化污染河流地目的。但在应用这种方法时,还应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针对污染过于严重的区域,采用这种方法并不能够起到净化水质资源的作用,甚至可能导致水生植物的死亡。

3.2.3建造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不仅可以处理废水而且同时具有美观性,有着保护生态环境、高效率低费用的优点,可直接用于处于生活污水。其基本原理就是基于由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废水处理系统,当污水经过的时候截留住污水,然后对污染进行过滤,有害物质吸附在植物附近,进行污染物的降解,最终由植物将污染物吸收进行降解净化。

4.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环境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环境具有较高的质量,不仅能够使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健康可持续的特点,同时也能够使人类居住的环境具有健康的特点。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河道环境的保护,采用高效的治理措施,使河道的污染情况减缓,促使生态环境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富荣.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之浅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8(13).

[2] 何立宁.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研究[J].四川水泥,2017(2):120-120.

[3] 刘莎.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居业,2019(7).

[4] 刀正东.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