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小学数学作为数学的入门关,教学内容大都十分基础,且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将数学概念和技能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和实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抽象,缺乏实际应用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目的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和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然而,目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同时,教材中的实际应用例子较少,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机会,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采用讲解、演示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采用情景模拟、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无法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过度关注趣味性,缺乏巩固拓展
首先,为了增加数学生活化课堂的趣味性,一些教师常常依赖游戏、竞赛等形式开展教学,相对容易忽视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在兴奋的氛围中,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浅尝辄止,而没有深入掌握,这对于后续数学学习的拓展十分不利。其次,过度强调趣味性会导致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教学内容停留在表面,而没有给予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应用的机会。数学应用的能力培养需要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并进行拓展和延伸。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则缺乏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能力,也无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再次,过度关注授课的趣味性可能使得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仅接触一些零散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无法建立起知识的结构和框架。最后,过度关注趣味性会导致课堂时间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巩固知识和技能的时间。数学需要不断练习和反复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反复练习和巩固,学生很难在数学上建立扎实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教授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入数学概念和问题,带领学生到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观察和实践数学知识。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
(二)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往往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不多。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乃至学校的教育质量往往由一纸成绩衡量,教师没有做到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也是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地方。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积极建立起教材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提供现实支撑,并要注意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除此之外,教师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点,综合考核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爱上数学学习。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从生活中的钟表出发,例如从学生戴的手表、教室里的钟表或者是沉重的壁挂式钟表等切入,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每一个指针所代表的具体含义,然后将钟表指示的时间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顺理成章地引入《认识钟表》这一课题,并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利用钟表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度过充实而有规律的一天,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
(三)创设情境,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引导学习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选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相关的主题,并以此为背景创设情境。例如,可以利用超市购物、旅游行程、食谱调配等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应用。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和比较等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洞察。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行动,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这种生活化情境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场景,如超市、公园、厨房等,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数学活动。如,可以在超市环境中让学生进行货比三家、计算总价等活动,锻炼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规模的调查研究,通过实际收集数据和分析,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可以调查自己所在班级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外面的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应用数学知识。如,可以带学生去公园测量某个场地的面积或周长,让他们亲身体验数学在测量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案例,将其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五)设计合理的课程计划,注重知识点的连贯性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设计合理的课程计划并注重知识点的连贯性是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关键。首先,确定学习目标。课程计划应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和理解目标,以此帮助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确保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其次,按照知识层次组织内容。课程计划应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安排内容,并确保知识点的连贯性。较简单的概念和技能,如比例、百分数等应作为基础,为后续较复杂的内容打基础。第三,加强前后知识点的关联。设计课程计划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和回顾将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最后,引入实际生活例子。为了增加课程的实际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例子来解释数学概念。
总结: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乐趣,也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看到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种种优点,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以运用,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世界和日常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收获乐趣、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才让东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方法[J].小学生(下旬刊),2023,(11):55-57.
[2]林建瑜.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当代教研论丛,2023,9(11):54-57.
[3]陶丽.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6):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