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大要素中,计算技能是促进数学素养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目标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己提高对计算的关注,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在此背景下,作者对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怎样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探讨。
1、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增强学生计算意识
在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中,应该以理论知识为主要依据,让小学生明白什么是计算,运算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例如,关于计算的具体运用等,因此,应该将数学计算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地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当他们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后,他们在进行数学计算的时候,也可以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可以把有关的数学问题,或者是在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来进行数学计算,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数学计算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可以有效地加强他们的数学计算意识,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数一数》这一课时,在进行运算能力训练时,老师可以将包含数位讯息的情景图片,比如动画动物图片,糖果图片等,再把一些圆形的小型学具发给学生,并设定一个运算探索的作业:你能数出情景图片中有多少动物,多少糖果吗?鼓励同学们在小组中进行协作,先数一数场景中有多少只动物,然后用相应数目的小圆圈来表达,然后每一组之间相互检查小圆圈中的数目,看看有没有相同数目的小圆圈,让同学们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训练同学们的计数和沟通的技能,以此来初步激发同学们的运算意识。
2、营造生动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运算水平
在过去,一些老师在对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在数学课堂上运用生活类的教学材料,而选择了直接进行数学知识技能的授课,这样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质量下降。数学作为一种以情境为依托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材料更加接近于学生的认知体验,并且可以将一些抽象的计算定理以具体的形式展现在他们面前,加深他们对算理的理解。为此,为了拓宽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发展途径,教师应该注重利用生活材料,创造出一个数学情景,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计算知识的认知,之后,再让他们以生活情景为中心,进行计算探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程度,让他们学会算理和计算方法,让他们在进行数学计算的时候,可以更加的游刃有余,保证最后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同时也可以真正地加强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让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1]。
比如,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中,老师就可以根据学习目的,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一些生动的情景,比如:悦悦和小丽一起到超市里买一个苹果,悦悦买三个,小丽买两个,如果小丽把自己买的所有苹果都给悦悦,悦悦会有多少个?在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之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模仿悦悦、小丽的角色,用练习本、铅笔等其他学习物品,模仿他们在现实中的购物、送出苹果,让同学们深刻地理解计算的含义,学会一些基本的加法、减法,以此来提升同学们的数学计算水平。
3、利用计算工具,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在核心素养,老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必须有辅助的计算工具,常见的辅助计算工具有三角尺、尺以吸实物学具等等,它们可以帮助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计算,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2]。在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工作的时候,老师们注意到,如果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意识比较薄弱,那么他们在学习数学算理知识的时候,他们的效率也比较低下。因此,如果将计算工具引入其中,就能够同时锻炼他们的数学抽象和手工操作能力,利用手脑并用的计算探究活动,让他们能够牢固地记住计算公式和运算定理,进而可以有效挖掘出他们的数学计算潜力,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计算能力培养目标。
比如,在进行《角的度量》一门课程的计算教学时,老师应该结合课程水平和作业需要,使用有关的计算工具,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对于这一门课程,可以借助三角尺进行测量,通过具体的示范,让学生理解“角的度量”的计算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所体现出来的原理,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计算都是可以被发现的,然后将以上的内容当作一个重要的学习依据,让学生在使用这些计算工具进行高效地计算的同时,必然会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4、明确教学目的,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想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与有关课程开展的要求和标准等相结合,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吸取有关计算知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达到提高他们综合计算水平和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想让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训练,就要保证其具有清晰的目的,在准备好课件、材料和导学问题后,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数学计算研究,使数学计算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比如,在进行《混合运算》课程的计算能力训练时,老师就必须在学案中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首先,要创造出一个合适的环境,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混合运算与实际的关系,然后利用这种方法来求解有关的数学问题。第二,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过程首先是乘法除法,然后是加法和减法。”同时,让小学生认识到,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小括号所具有的功能,再通过以上具有层次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数学计算,并对计算中出现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主动地处理,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水平,也可达到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根本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所以,对于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必须重视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为前提,采取切实的教育方式,切实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可以通过创造生活环境、灵活使用计算工具、设定明确目标等方式,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计算能力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珊珊.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0]天津教育,2019 (31) :181-182.
[2]盛丽萍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策略探析[J]读写算,2019 (08) :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