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当前,我国检验方法依旧不够完善,特别是在现代新兴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面更显不足。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工业明胶变身食用明胶等事件说明食品检验标准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生产实际进行完善。河南双汇公司的产品需经过十八道检验,但却没有瘦肉精检验的关键项。若国家标准存在缺陷,检验项目存在漏洞,有可能造成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食品检验标准陈旧与检测方法落后成为急需更新和完善的问题。
1食品生产监管中检验部分检查规范的概述
食品安全标准是指所有从事食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在生产和经营食品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带有强制性要求的技术标准,进而有效保证食品安全。食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应当保证其生产、经营的所有食品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在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了安全的食品生产原料、符合生产规范的食品生产工艺、采取井然有序的过程管理手法,且无任何涉及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安全食品。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标准管理是针对标准进行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对相应标准进行获取、查找更新以及变更、受控和分发、培训与执行等过程,主要由相关的食品检验机构负责落实。检验方法是指对食品进行检测的具体方式或方法,针对不同的食品门类制定不同的检验方法和检验规程,对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检测或试验的原理、抽样、数据计算和结果分析等均需作出统一规定,进而有效确保所有的食品能够从生产到加工、从贮藏到运输、再到销售的过程都是安全、健康的,进而有效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2食品生产监管中检验部分检查规范的重要性
2.1确保食品安全性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事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针对对此情况,需相关部门能在此方面引起重视,全面开展与落实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从根源上全面分析各项问题与影响因素,有目的性、依据性地制定相应解决措施,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如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带动下,食品生产企业与监管部门能各自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与义务,有依据、有目标地开展各项工作,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避免盲目开展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同时,保证从食品生产到质检,再到运输及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的食品安全性与良好品质,真正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2.2增强现代化社会发展稳定性
因大多数食品检测检验机构均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控制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均有相应的检验报告,而检验报告真实性、公正性等对食品检验检测工作重要性有一定影响,说明食品检测检验机构的重要职责与作用,既肩负着食品检验检测工作职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在监管中注重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企业资质等,又要保证现代化社会发展稳定性持续性增强,突出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开展与实施的重要意义。基于此,人们的合法权益有良好的基础保障,现代化社会秩序发展得到良好维护,促进我国现代化社会和谐发展。
3食品生产监管中检验部分检查规范的实施策略
3.1监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完善与落实监管制度
监管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以监管制度制定、完善、落实为前提,使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开展有较强的基础保障,采用相关法律法规合法保障各方权益,突出食品检验检测工作权威性与法律性。同时,食品加工生产企业与生产者能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结合企业发展目标与食品生产要求,能确保监管制度制定的合理性、落实全面性,只有在实施阶段才能真实反映出各项工作环节中的不足之处,有依据性地解决、降低问题发生率。此外,完善的加工流程也极其重要,注重食品加工、生产的标准化,以此为基础前提,才能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性,保证食品检验检测工作良好效果。
3.2加强不合格产品的核查处置
生产企业应完善生产过程的记录制度,加强企业职工的标准化管理,在过程检验中发现不合格项时,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不合格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查找原因,消除隐患。对于出厂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予上市销售。政府部门对于监督抽检不合格的产品,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告抽检结果,发布消费警示,对生产企业进行处罚,同时严格要求生产企业进行不合格产品召回,并监督企业将问题整改到位。
4检验设施设备
4.1检查内容
自行检验应具备与所检项目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
4.2检查方法
1.对照生产许可档案,核对检验设备的名称、规格、数量和生产厂家。2.打开电源开关,检查检验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3.对照检验方法标准,检查大型精密仪器(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附带的检测器是否符合检验标准要求。4.对照检验方法标准,检查是否具备相应的检验试剂。5.观察仪器清洗设施(玻璃仪器清洗池、洗瓶等),确定是否具备相应的清洗能力。6.观察冷凝管、水浴锅、电炉、高温炉以及其他辅助设备,观察是否有经常使用的痕迹。7.检查计量检定情况、计量检定、校准证书的确认和合理应用情况,可以将偏差大的证书作为重点,看企业有无应用偏差,应用正确与否。8.不同微生物培养需要的温度点不一,查看培养箱数量与校准温度点是否满足要求。
5出厂检验
应通过自行检验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项目应当符合产品执行标准和审查细则的要求。检查出厂检验制度和相关检验规程,确定出厂检验项目、频次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产品标准以及审查细则的规定。对照生产许可档案,确定出厂检验方式(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自行检验的,按照“检验设施设备”、“检验人员”的要求进行检查。自行检验的,参照“生产记录”的检查方式,现场抽查取样记录、检验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查证是否符合出厂检验的要求。确定检验记录的真实性。根据检验记录上的签名,查找相关检验人员并当场签字,确定检查记录的真实性;检查大型仪器数据处理系统中的原始数据和仪器使用痕迹跟踪数据,核对是否与检验报告、检验原始记录相符合;检查化学试剂采购、保存、领用等票据和记录,确定其消耗量与生产批量是否匹配,是否符合出厂检验的需求。出厂委托检验的,检查被检查方如何确定委托检验机构的资质,并查证委托检验报告封面是否有法定资质的标志(如CMA等);抽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计划、成品出入库记录、销售记录等,核算成品批次与出厂委托检验报告份数的一致性,判定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出厂检验的取样工作通常在生产线上完成。检查取样数量是否符合检验规程的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为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这是生产经营的基本前提,也是实施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第一道门槛,而食品安全标准是在满足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设制的第二道安全门槛。通过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能够进一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在食品检验过程中积极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为人们的饮食健康以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胜群,王少伟,陈佩佩,陈力巨,金健,季圣阳,胡若雯.我国现阶段食品生产监管体制优缺点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03):789-793.
[2]晚春东,秦志兵,丁志刚.消费替代、政府监管与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8(01):59-69.
[3]付文丽,陶婉亭,李宁.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探讨[J].中国食品学报,2017,15(05):261-266.
[4]周应恒,王二朋.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一个总体框架[J].改革,2017(04):19-28.
[5]欧元军.我国食品检验行为的法律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7(07):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