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的应用
DOI: 10.12721/ccn.2021.157098, PDF, 下载: 1140  浏览: 2257 
作者: 张敏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215028
关键词: 新高考背景;高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
摘要: 新高考应时代之邀,创造了一个新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情境教学法应考而来,是探寻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法,也是施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更是我通过大量尝试打磨出的一套高效的教学体系。

时代在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新时代需要新型人才,新时代呼吁新教育培养时代新人。新高考,立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创造了一个新的教育生态。高中生物学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相关课程的延续和拓展,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所以生物课堂必然会随之发生大变化。

一、情境教学应考而用——探寻

新高考通过确立“一个核心立场”——“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四层考查目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来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通过明确“四层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来回答高考“怎么考”的问题。

新高考应时代之邀,命题应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指向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试题素材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真实问题情境组织命题。我们从近几年新高考命题趋势来分析,不难发现命题维度已经发生了变化:

1、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生活化

 新高考较之以往更加重视对中学生基本知识运用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这即是新高考生态的教育方向,也是基本要求。

2、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考查常态化

新高考从题型来看,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填空题,有近70%的题目通过情境化材料来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能力。从题目内容上看,既有前沿论文或相关报道的材料分析题目,也有实验设计,具体操作和预测结果的实操分析题目。所以,考查常态化,教学即要常态化,平时的教学就要更加注重归纳、概括、演绎、推理、建模、创造等思维方式,以及设计、操作、结果预测、问题解决等探究能力的培养。

3、核心素养,专业能力,考查情境化

新高考题目的情境新颖,呈现方式多样,但都源于教材,却又经过了精心的改装。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答题的机敏性要求之高,对审题能力的要求之高,可谓突破历史。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审题能力就成为首战先锋,审题告捷,后续才有分可图;而教学过程也要应时而变,适时而动。我们唯有尽快探寻一条方向可把控,节奏可操作的教学新路引领学生攻克高考大关。

二、情境教学应用而兴——施行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具体实操中,很多老师可能都会面临一些这样那样的误区,主要有:

1、导入即情境,与真正课程完全两张皮。

2、情景大多以问题呈现,枯燥乏味,提不起劲。

3、情境铺设浪费时间,短短一节课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4、情境教学忽略教师引领的作用,学生的思考结果很难应对考试精准答题的要求。

5、教学评价体系中不重视情境教学的价值。这些误区其实并非误区,而是实践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隐患。

“行成于思毁于随”,对于一节课的具体情境创设要合理更要合情,比如我在设计《免疫系统的组成》时,我以“感冒”的状态进入班级,声音沙哑,嗓子“难受”,然后孩子们说我:“扁桃体发炎了,需要吃药”。听着他们关心的问候,我佯装懵懂,“扁桃体?”然后顺利的由扁桃体引入了这节课题,开始和同学们一起研讨免疫器官,这样的情境设置顺理成章又感同身受。接着,我去做了一个“血液检查”,然后检查结果就出现在了屏幕上,孩子们俨然一个一个小医生,有的判断我是细菌性感冒,白细胞有点高,需要喝抗生素,有的同学就说我是病毒性的,需要喝抗病毒的。我们“顺便”将血液中的一些其他细胞一起辨认,并且科学分析他们的结构以及功能。之后,随着我们这些“小医生”的学习进度的推进,我们关注到了新冠病毒的传播,癌症的免疫疗法等很多生活中的免疫知识,既拓宽视野也将学到的知识深入应用。

三、情境教学应兴而行——效果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功能。

1. 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 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这是心理学和暗示学研究所共同证明了的。A·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书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义语。所以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类似于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力量。

“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新高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育需求,教师就应顺时而谋,谋定而动,动智而兴,兴行而达,达至情境。

参考文献

[1] 张闯.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A2).

[2] 左娇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8):125.

[3] 付佳林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课堂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 2018(11):163.

[4] 刘美玲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中常见问题与解决途径[J].读与写(教师),20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