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穴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 探析夹脊穴针灸在颈椎病患者治疗中的使有效性。方法:本次试验对象选取68例均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第二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5月间收治的颈椎病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计入两组,34例为常规西药+牵引治疗,计入对照组;34例为常规西药+牵引+夹脊穴针灸治疗,计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组间症候积分、颈椎功能相关指标的对比均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变化,但明显观察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颈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夹脊穴针灸在颈椎病患者治疗中效果确切,更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提升患者颈椎功能。

颈椎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由颈椎退行性病变所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在病发期间患者会有明显颈背僵硬、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等表现,活动受限,使得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受到影响,生活质量大大降低,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1]。目前,临床中依据病症的受累组织和结构差异将颈椎病划分为神经根型、精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4个类别,治疗期间依据不同类型予以对症药物治疗,同时搭配牵引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表现,改善患者身心状态,提升生活质量[2]。但据临床调查发现,上述常规方案施治效果呈现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见效缓慢,仍需要进行适当的治疗方案调整[3]。随着现代中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提出可依据患者症状表现予以联合针灸治疗,以此刺激血液循环,加快患者症状的改善速度,其中夹脊穴针灸治疗深受认可,但相关报告并不多[4]。鉴于此,本文选取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22年1月~2023年5月间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8,针对不同治疗方案呈现效果展开对比分析,并做如下报告,希望可为临床相关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为回顾性分析,选取对象68例均为我院2022年1月~2023年5月间收治的颈椎病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计入两组,34例为常规西药+牵引治疗,计入对照组;34例为常规西药+牵引+夹脊穴针灸治疗,计入观察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组间差异性,P>0.05。见表1。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均经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表现确诊为颈椎病,发病期间患者有不同程度颈肩部疼痛感,且活动受限;(2)年龄在20~66岁之间,意识清晰,配合度高;(3)均有完整临床诊治资料,试验间随访配合,对研究知情了解,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器质性、血液性疾病者;(2)有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者;(3)处于哺乳期,或者当前的怀孕女性;(4)临床诊治资料缺失者。

表1两组一般资料对比(x̄±s/%)

5.png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以常规西药+牵引治疗为主,在药物选取上以患病类型为准,如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予以每次3次,每次0.5mg的甲钴胺片(生产厂家: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40,规格:0.5mg),以及每天静脉滴注1次5mg注射用氯诺昔康(生产厂家:苏州天马医药集团天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80);如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则予以每天1次,每次10mg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同时,搭配牵引治疗,在患者头侧绑好滑轮牵引装置,将头侧床脚垫高10cm左右,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在其颈后放置垫枕,枕颌带拖住下颌、枕骨粗隆处,使前后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保障颈屈15°~20°,使得牵引力线水平维持中立位,此后依据患者的耐受度进行重量设定,一般初始在3~6kg之间,悬空重量,逐渐增加牵引力,以颈部有拉力感、在可耐范围内为准,一般不超过12kg,此后维持重量进行牵引,每天2次,每次在20~30min即可。

1.2.2观察组本组患者治疗期间同样进行上述常规西药治疗+牵引治疗,此外联合夹脊穴针灸治疗,具体操作为:取患者病变颈椎节及其上下椎节两侧的3对夹脊穴,并选取适宜长度、直径的的毫针,对毫针及针刺部位的穴位进行消毒处理,此后将毫针直刺入夹脊穴,或者斜刺入颈椎,进针之后捻5min,留针处理,大概20~30min,每天进行1次,7d一疗程,暂停2~3天继续。

对两组患者经连续20d的治疗情况进行查看,并对相关指标实施组间对比分析。

1.3观察指标

1.3.1症候积分在治疗期间,均有对患者症候积分实施定期评估,本次试验以治疗前后为准完成对比分析。期间症候积分涵盖颈肩痛(4分)、眩晕(22分)、头痛(4分)、恶心(2分)、呕吐(2分)、颈椎活动度(8分)、旋颈试验(2分)、猝倒(2分)等项目,总分值在0~46分之间,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症候表现越显著。

1.3.2颈椎功能在治疗期间,均有对患者颈椎功能进行定期测定,本次试验以治疗前后为准完成对比分析。选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期间涵盖临床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等多个项目,总分值在0~100分之间,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颈椎功能状态越好。

1.3.3疗效进行疗效判定以两组连续20d治疗的效果为准,期间若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眩晕等临床表现均消失,或轻微无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正常,则为显效;若治疗后上述临床表现仍存在,在明显相较于治疗前有所改善,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较小,则为有效;若症状改善微弱,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受影响仍严重,或者无改善,亦或者加重,均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组内研究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期间所用工具为SPSS 23.0,经归总划分为计量(符合正态分布)和计数两类,分别用(x̄±s)、[n(%)]表示,并经t、x2值校对,仅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症候积分无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x̄±s,分)


2.png


2.2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椎功能评分无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颈椎功能评分均提升,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3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评分比较(x̄±s,分)


3.png


2.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4.png


3讨论

颈椎病作为临床常见病症,可在任意年龄段人群中出现,且随着现代人们工作节凑得加快,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低头族”的出现使得颈椎病发生率再度提升,且患者年龄越来越小,当颈部的肌肉、韧带及椎间盘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状态时,会逐步导致颈椎关节稳定性降低、发生移位,以此诱发炎症,随着病情发展会对周围组织形成压迫,导致颈椎病出现[5]。为避免颈椎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产生更为严重影响,一经确认需要予以及时治疗,一般以药物为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牵引也逐步成为颈椎病常规治疗手段,可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予以一定改善,但调查显示效果仍不理想,且牵引可能导致患者疼痛加重,患者有一定抵触心理。鉴于此,也就需要探索一种更为高效的治疗手段。

在现代中医学快速发展中,中医技术被积极普及和应用,其中针灸技术在颈椎病治疗中呈现出较理想治疗效果,尤其是夹脊穴针灸治疗法,该针灸穴位位于患者脊柱两侧,从第1胸椎至第5腰椎,通过对该穴位实施针灸刺激,可有效实现对脊柱区域经络气血的调节,以此使得两经之气得到激发,畅通督脉及太阳膀胱经气,阴阳得以调和,以此加快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治疗前组间症候积分、颈椎功能相关指标的对比均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变化,但明显观察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颈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夹脊穴针灸在颈椎病患者治疗中效果确切,更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提升患者颈椎功能。

参考文献:

[1]戴宏伟.西药联合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价值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09):122-123.

[2]杨国栋.温针灸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疼痛情况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07):40-42.

[3]陈佳杰.温针灸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寒湿痹阻型)对颈椎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13):30-33.

[4]李业.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01):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