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顺应发展潮流,引导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思考,锻炼思维,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得到提高。学生从实际角度出发去考虑和分析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地被动接受知识,感觉学习枯燥乏味,缺乏独立思考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对这方面重点关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分析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时期。此时,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不合理,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教学思想落后,没有尊重学生主体。现在,相当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依然固守应试教育的思想,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不成熟不成熟的情况,就会更多地单纯讲解灌输知识,学生很少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认为,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只有经过教师的全面指导和讲解,学生才会懂得和掌握知识。因此,他们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解,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学习的依赖性强。这样单一的教学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根本不愿意参与独立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水平比较特殊,教师就更加需要合理设置各个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参与进来进行独立学习。小学生对那些新颖、有趣的事物才会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更多学生喜爱的元素,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形式可以将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呈现,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促进了独立学习的实现。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知识的教学汇总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以视频和动画的形式,为学生直观展现全班学生的生日月份分布,并加入动态特效,运用鲜明的不同的颜色。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分析,学习效率更高,并且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建民主活跃的学习氛围,设置互动交流环节
小学生虽然年龄很小,但也是独立的个体,在独立学习和交流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比较压抑低沉,学生感觉学习是枯燥乏味的,逐渐失去了参与思考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创建,在教学中不能给学生施加太多的压力。教师可以设置互动交流的环节,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引导他们去完成喜爱的学习任务。在民主活跃的环境氛围下,学生会感到学习的自由和快乐,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师生互动交流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应该对这方面合理设计,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三角形的分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在角的度量学习当中,角的分类都有哪些呢?”然后,教师再引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并且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两种特殊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区别、联系。这样,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三)引导主动提出质疑,让学生学会思考
从逻辑关系的角度上来说,疑问在前,思考在后,疑问是思考的原因,思考是为了解决存在的疑问。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问题,进而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答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除了精心设计问题之外,还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就会实现主动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寻求问题的解答。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比的意义”内容的时候,在了解比的概念以后,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提问引导:“如果A∶B,那么这里啊A、B可以是任何数吗?”“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学生思考之后,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质疑,在经过举例验证后发现:“0做除数和分母没有意义,因此A可以是任何数,B不能为0。”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更多的主动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从形象化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升华,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
(四)合理利用课本资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师应合理利用课本内史料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资料的特点及印证方法进行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收集互联网中特色的数据资料,并决定出与此相关的教学方法。其中,教师需注意引入内容的难度,切不可过难情况的发生。同时,数学情境创设中,也需要诱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并总结出关于本课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扇形统计图》的学习中,教师可在课堂中说明扇形统计图的应用方法,明白扇形统计中各区域的功能及使用意义。另外,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扇形统计图的应用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是有利的。此时,教师还可提出关于本课程的例题,并对比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之间的区别。总之,教师需积极诱导学生对课本内的资料进行联想,明白各类数学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并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观是有利的。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快速形成数形结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以便快速解决各类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思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另外,教师也需要树立榜样意识,诱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点、数学难题进行思维、探究及发现,及时发现现阶段学习过程中问题所在。通过引入数学实力,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广鑫.播撒思维的种子浇灌智慧的花朵——试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11):86-86.
[2]曾艳.构建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000(0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