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常涉及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多种手段[1]。由于疾病本身及治疗的副作用,胃癌患者常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这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还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成本。因此,胃癌患者术前的营养干预显得尤为重要。JBI循证护理在胃癌患者术前营养干预方案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检索、整合相关证据,构建基于JBI循证护理实践理念的术前营养干预方案,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最佳支持,从而优化术前营养干预措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2]。本文探讨JBI循证护理实践理念用于胃癌患者术前营养干预方案构建中的应用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我院接诊的138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收集资料顺序将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接诊的患者资料标记为参照组,将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接诊的患者资料标记为研究组。参照组69例(男31例、女38例),年龄26~64岁,平均(45.36±6.18)岁;研究组69例(男39例、女30例);年龄24~66岁,平均(47.25±5.27)岁,P>0.05。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术前常规护理,为病人实施必要的基础护理和营养支持,持续一个星期,记录数据。研究组采用JBI循证护理实践理念进行营养支持,持续一个星期。
证据检索,以JBI为基础,由主治医师、营养师与护士成立专科循证小组,检索十年内BMJBestPracti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随机对照试验等。
(2)证据总结:①通过严格的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证据评级,最终纳入高质量的文献进行分析,并通过循证小组共同评估。②风险筛查:通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作为胃癌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对所纳入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并根据PG-SGA营养状况评估分级。
(3)证据运用:①营养需求以82.73~124.7KJ/(kg·d)计算,蛋白质需求以1.2~1.8g/(kg·d)计算,根据实际需求调整。②补充时机,当患者PG-SGA评估为C级、BMI<18.5kg/m2或无肝肾功能障碍情况下,白蛋白<30g/L其中之一时,需进行营养补充。③营养选择:采用精氨酸、谷氨酰胺、ω-3PUFAs、核酸四种联合使用。
1.3观察指标
检测营养指标,比较两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清总蛋白(TP)水平。比较两组肠胃功能术后恢复时间,包括排气、进食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长。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的检验,用t进行,用(x̄±s)表示(P<0.05)。
2结果
2.1营养状况比较
比较两组血清生化指标,研究组的血清生化指标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营养状况比较(x̄±s)
2.2术后恢复对比
肠胃功能术后恢复比较,研究组的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长均早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胃肠道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长比较(x̄±s)
3讨论
以术前营养干预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它不仅关系到患者的手术耐受性,还直接影响其预后[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日益更新,循证护理实践理念逐渐受到重视,并在胃癌患者术前营养干预方案的构建中展现出显著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应用JBI循证护理理念,对胃癌患者术前营养干预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指导的营养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从而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住院时间具有积极影响。具体而言,通过循证实践理念指导下的营养评估,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识别患者的营养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策略。
本次分析结果也表明,研究组营养摄入检测中,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均高于参照组,术后首次排气、进食、下床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由此可见JBI循证护理实践理念在胃癌患者术前营养干预方案构建中的优越性,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术后住院时长。
综上所述,JBI循证护理实践理念用于胃癌患者术前营养干预方案构建中的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吴宜佳,程松英,林三.基于循证的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06):190-192.
季红敏,李秀川,刘春芳,等.胃癌患者围术期营养管理方案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24,39(01):31-36.
费超男,段培蓓,杨玲,等.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9):2345-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