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将家乡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新模式
DOI: 10.12721/ccn.2021.157038, PDF, 下载: 80  浏览: 2293 
作者: 王红梅
作者单位: 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机关幼儿园,047600
关键词: 家乡文化;幼儿园;园本课程
摘要: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沉淀的文化瑰宝。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认为应从幼儿阶段便开始着手,“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和首要阶段,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富教育意义的内容对幼儿早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尝试在现代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让幼儿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想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内容熏陶幼儿。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根据本土特色及幼儿发展特点,从设置分层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和融合多种元素,促进教学内容多元化两方面入手,使家乡文化与当前的幼儿教育相结合,希望能从潜意识层面开始,一点一滴的将家乡文化融入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中,进而在其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转化为理性的认知,潜移默化地进行传承。

通过实践,我们感受到了幼儿对于家乡文化的喜爱,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不足。下面我们将分别以设置分层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融合多种元素、促进教学内容多元化,希望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为现代幼儿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设置分层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渗透家乡文化。

家乡文化的熏陶和学习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易到难的过程。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以及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我们分别开展了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传统手工艺课程。让孩子更自然的接受、理解和喜爱这些文化元素和形式,同时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各年龄段的发展现状,调整教学活动计划,及时渗透幼儿感兴趣的知识,具体的课程内容展示如下:

1.早期幼儿以模仿方式初步感知文化之“美”。

3~4岁的早期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具有直观性和行动性的特点,所以主要通过模仿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让他们通过感知和模仿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刺激、强化等方式加深印象。我们适当安排一些简单的剪纸活动、音乐活动、绘画活动等。通过模仿传统儿歌,剪简单图形,让孩子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特殊性,感知“民族美”。老师也尝试运用孩子们剪出的作品完成更复杂,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作品,如窗花、黎侯虎等,在锻炼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同时培养孩子对家乡文化的“美”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2.中期幼儿以“动手+动口”方式初步认识具体形象。

4~5岁的中期幼儿处于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阶段,行为的有意性增加,愿意积极参加活动,可以根据事物的表象和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区别不同事物的特点,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图片、实物、视频观看表演等方式布置一些小任务,小游戏来初步感知家乡文化,体会课程的意义,结合了自己体会的家乡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内心,我们鼓励幼儿尝试用黏土捏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黎侯虎,幼儿可以捏出大致的轮廓,渗透对幼儿口语辨能力的培养。3~5岁是幼儿口语表述的快速发展期。幼儿口语表述的内容以物体的可视的、外在的特征为主。因而在完成作品的同时,逐步引导幼儿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对作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如捏制过程的描述,黎侯虎的特点等,以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小朋友们参观赵家山豆腐的历史文化及制作过程。孩子们看、听、说、想,充分感受着赵家山豆腐的神奇、生动、形象。

3.晚期幼儿以“提问+实践”方式锻炼有关文化的抽象逻辑思维。

5~6岁的晚期幼儿开始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求知欲强,具有初步的推理、判断和评价能力,可在课程或游戏中设置与家乡文化相关的问题结合自身已有经验,促进他们思考,加深理解,获得新的经验。我们为大班的幼儿设置了画脸谱、聆听家乡文化传统故事《许由洗耳》、《西伯戡黎》等,将家乡戏曲文化“黎城闹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学习中。从中感知家乡民俗文化的魅力,讲解传统故事体会其中的深刻意义,并通过多种形式将这些民俗传统文化深入幼儿的思维,形成一种感性的认识。以脸谱课程为例,处于“涂鸦阶段向图式阶段过渡期”的大班幼儿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进行构思,运用色彩与线条创作出他们心目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求知欲,锻炼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  

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有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逐渐从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向有意注意、有意记忆过度。因为家乡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同时又依托于具体的人、事物;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又相对更倾向于体验感知和实际操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对于绘画脸谱、捏“黎侯虎”等实际操作类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更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幼儿对于比较脱离幼儿经验的故事等则差强人意。

教师在进行童谣创编、讲述故事、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游戏、手工作品等方面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角色表演、亲身体验、手工操作等方式,以及个人操作、小组合作、集体协作等形式,幼儿随形式的丰富多样而增加了参加的兴趣。

二、融合多种元素,促进家乡文化教学内容多元化

1.创设隐性环境,提高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课程要求及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等为幼儿创设的活动。要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离不开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和适宜的指导。

许多民风民俗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都有自己特定的过节风俗。根据“互动式”的教育理念,我们并且根据节日特色布置了相应的环境,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如:楼梯、走廊墙面等布置“24节气”,把家乡的特产核桃、柿子、枣、黎侯虎、香包用麦秆、鱼丝串起来悬挂等。比如端午节期间邀请家长朋友来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包粽子、做香包;在中秋节美工区让孩子们自由画月饼、捏五彩月饼,并邀请孩子们去不同的班级参观等。

我们通过环境布置,开展活动等多种形式,最大程度地影响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使他们对家乡民俗节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到浓厚的家乡文化气息,了解自己家乡文化的特殊性,从小培养文化自信心与家乡自豪感。

2.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在家庭中营造家乡文化氛围。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在儿童教育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儿童发展。因而在端午前夕,我们在幼儿园开展“趣味端午”的活动,与学校合作,以“家长开放日”的形式邀请家长们和孩子共度佳节。我们以团体包粽子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幼儿家人参与的重要性以及端午节的特殊性。与家长合作,以这样的形式更好地将端午节的相关内容融入孩子们的潜意识之中。

除了节日活动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使家园合作更加多元化,使家长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教学与培养过程

三、推进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循序渐进的发展

家乡文化教育的使命在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家乡文化教育与幼儿教育的结合,归根结底是让幼儿通过大量的事例和切身的体会、观察、感知等,对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亲切的情感,以达到初步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行为和技能等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幼儿教育与家乡文化的融入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保质保量的长时间深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