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是学生科学思维产生的重要阶段,因此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对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基于学情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发展。
一、培养学生模型建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意识,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并通过数学语言描述物理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可有效了解模型是对事物或现象的简化、抽象和表示,并能够理解模型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教师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问题情境应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或推理等方法来验证假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适当的模型。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思考,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因素,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模型来描述和解释问题。以此来促使学生根据模型的需求,设计实验和观察,收集数据和实验结果,使学生学会从实验和观察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验证或修正模型,并进一步推导和预测。
如《速度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一课中,开始课堂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为什么有时候物体的速度会变化,而有时候会保持不变?”,“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加速度?”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并让学生简要回答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和单位。设计一个小组实验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加速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和仪器,如小车、计时器、直尺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加速度的变化。学生在实验中收集到数据后,让学生对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发现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用什么指标可以表示加速度的变化?”“加速度与力的大小有关吗?”等。学生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种简单的模型来描述加速度的变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例如“能否建立一个公式来表示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如何解释物体在不同施力下的加速度变化?”等。让学生应用并建立的模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小车在不同施力下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如果给定加速度和初速度,如何计算物体的位移?”等。通过以上教学步骤,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在实验和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等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
二、科学推理猜想论证教学,培养学生严谨学习态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方法,进行科学问题的分析和推理。学生应学会从已知事实出发,通过推理和逻辑思考来得出科学结论。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并运用科学知识、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潜力的猜想,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潜力的猜想,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促使学生能够根据猜想的需求,设计实验和观察,收集数据和实验结果。学生应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来验证猜想,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对物理现象进行论证和解释,以支持或否定猜想。促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原理和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地论证和解释,并从中得出科学结论。
如在教学《力的合成和分解》一课时,科学推理猜想论证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进行问题猜想,在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如何测量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如何确定两个力的合成方向?”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以理论基础作为铺垫,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如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等,为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和猜想论证提供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究过程。例如,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木棒、三角板等器材,测量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并验证合成的力与分力等效。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想两种力的合成方向,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教师要强调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严谨地分析和论证,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物理学习态度。
三、科学论证实验规律分析,优化物理课程教学设计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实验现象和数据中推断出物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规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学习的物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优化实验方法或提出新的实验方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将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物理理论的应用,深入理解实验规律,并能够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论证和解释。同时,优化的物理课程教学设计将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万有引力定律》教学为例,设计一个小组实验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规律。使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和仪器,如两个吊球、测量工具、计时器等来模拟天体间的引力作用。学生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后,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规律总结。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质量和距离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规律。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规律的论证和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思考,如“为什么两个物体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引力越大?”“为什么两个物体距离越近,它们之间的引力越大?”等问题。根据实验和规律分析的结果,优化物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设计一些具体应用和问题解决的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新课改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并能够以模型建构、推理猜想、科学论证理念等为教学核心,以此来创新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进行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沈正杰. 基于学科情境凸显高中物理科学思维的问题设计——以“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为例 [J]. 物理通报, 2023, (08): 102-105.
[2]徐鹏. 基于问题情境的高中物理科学思维培养——以逆风行舟为例 [J]. 理科爱好者, 2023, (03): 64-66.
[3]田金明. 高中物理科学思维能力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 7 (20): 8-10.
[4]王峰,徐慧. 高中物理“科学思维”培养的策略 [J]. 江苏教育, 2021, (Z3): 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