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精神疾病中,慢性精神分裂症属于比较常见的类型,大多数患者存在较长的病程,并且疾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若患者的病情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病程呈现出反复性发展的特点,患者的思维、行为等多种功能便会逐渐丧失,变得生活无法自理,需要身边有人时刻照顾。目前,慢性精神分裂症在临床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患者只能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控制,但在患者社会功能、自理功能的改善方面,效果确实甚微。针对这种情况,临床应加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方面的干预力度,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使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患者临床护理中,根据自理模式的有无应用,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其中,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共29例,全为男性,年龄最大不超过66岁,最小不低于31岁,平均值为(47.68±4.38)岁,病程最长50年,最短10年,平均时间为(30.24±0.47)年;应用常规护理联合自理模式的观察组共29例,全为男性,年龄最大67岁,病程最长5年,年龄、病程对应平均值为(48.27±5.36)岁、(30.65±0.14)年。从两组患者年龄40年,病程等基本资料的整理上来看,差异不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模式用于对照组。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为患者提供病房环境护理、饮食指导、行为指导、用药干预等各项基础性护理服务[1]。
在对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常规护理内容同上,另外增加使用自理模式。具体实施内容包括:首先,在患者护理中,适当的向患者展开健康教育,并强化患者心理方面的指导。保持尊重对方的态度去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内心真实的想法,针对患者存在的困惑,护士应尽全力解答。期间,注意保护好患者的隐私,用坦诚的语言,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在患者日常生活中,主动去帮助患者解决个人困难,双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其次,因疾病的原因,导致患者的自理能力下降,无法自主生活。为此,在护理管理中,护士应加强患者自理能力方面的训练,对患者的每日生活日常表认真进行规划,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依照生活计划表中的内容,为患者展开生活自理训练。具体训练内容较多,包括患者的日常洗脸、刷牙、衣物的整理等。在训练期间,可能会遇到不配合的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多加引导,耐心为其解说自理功能训练对自身带来的好处,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为患者提供更多精神上的动力与支持,使其能够坚强、勇敢,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展开自理训练。除此之外,为了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可引导患者之间相互进行督促,互相练习,既能增进病友之间的友好关系,还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训练氛围,有利于患者积极性的提高[2]。
最后,对于患者家属前来探视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安排的标准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对于接受自理训练后部分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患者,可以出院回家,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另外,由护理人员组织患者展开一些实践活动,活动项目的安排,可以先提前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对活动内容进行安排,带领患者一同参加。像洗车、园艺种植等均可以展开。除此之外,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还可组织患者去看电影、看电视,或者下棋,以此来培养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3]。
1.3观察标准
分别使用观察量表(NOSIE)、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的社会功能、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其中,在NOSIE量表评分标准下,评分值高低与患者的社会功能好坏成正比,在ADL评分中,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计量单位用x±s表示,t检验,计数单位用%表示,x2检验,当组间差异满足P<0.05的要求,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除激惹外,在个人卫生、社会能力和社会兴趣三方面NOSIE评分比较中,观察组较另一组明显提高,组间数值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干预后NOSIE评分比较(x±s)
2.2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其躯体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较另一组明显降低,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2。
表 2两组患者干预后ADL评分比较(x±s)
3. 讨论
在精神类疾病治疗中,多涉及到抗精神病类的药物进行医治。不过,在患者社会功能及自理行为缺陷方面,药效并不会发挥出较好效果。因此,需要另行其他方法来改善患者自身存在的缺陷。积极为患者展开康复护理,并在日常基础护理中增加采用自理模式的管理方法,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对自理能力康复方案进行规划,贯穿到患者的护理干预当中,以此来逐渐提高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不再让家人感到负担[4]。
在本次研究当中,应用自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其NOSIE评分、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另一组,数值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由此可见,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展开自理模式,可改善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姜建茂,陈泽群,陈泽英.强化式护理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06):532-534.
[2]丛燕.比较心理护理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7):152-153.
[3]彭燕萍,何汝冰,陈立勇,郝军锋,秦轶灵,农惠娟.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03):140-141.
[4]梁永珍,韦东民,周芳珍.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科,2019,14(06):748-75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