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DOI: 10.12721/ccn.2021.157070, PDF, 下载: 169  浏览: 2341 
作者: 李鹏程
作者单位: 河北张家口,075000
关键词: 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吕其明;《红旗颂》
摘要: 创新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可与红色文化相结合,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七一勋章”,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奖。本文以其创作的经典红色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为例,阐述红色音乐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红色作曲家吕其明简介

吕其明,出生于1930年5月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以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吕其明“七一勋章”,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奖。

此外,吕其明曾于2011年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2017年12月,吕其明以《红旗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获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综合类最佳创作奖。 2019年12月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二、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创作背景

作曲是一门技巧性、专业性很强的艺术,为了更好的创作交响音乐作品,1959年,吕其明带职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整整学了5年作曲、2年指挥。回忆起那段岁月,吕其明感慨道:“回过头来看,我认为很值得,没有那7年的学习,就没有我的这些作品。”

1965年,吕其明35岁,他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在当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取得了成功。《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作曲家在乐曲中合理运用《国歌》《东方红》《国际歌》等的音乐素材,巧妙的配合创作的“歌颂红旗”主题,旋律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悠扬婉转,充分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忠诚。

引子:嘹亮的小号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号角音调,铿锵有力。经圆号反复,由弦乐器在C大调上奏出歌颂红旗的优美主题,气息绵长、大气磅礴。在钢琴清脆的和弦及木管闪动的音型伴和下,显得格外明澈绚丽。使人的情绪一下子就进入了一种亢奋状态,热血为之沸腾,心境为之激动。人们随着音乐不禁想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

连接部: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主题提高大二度,在D大调上又一次奏出,宛如春风拂面。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追忆万千,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了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乐曲逐步发展,转向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的形式,引向了展开性的中间部分,连续的三连音音型使节奏富于动力,调性移动,节奏富于动力,由游移到坚定,由怯懦到高昂,小号又将乐曲抬上一个小的高潮。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昂然奋进的雄壮步伐和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豪迈气概。此时的双簧管像是一队刚从战争磨难中被救出来的百姓,在觉悟地歌唱他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每每听至此处,恐怕少有平静如水、气定神闲者。人们仿佛看到了中华大地,红旗漫卷,艳阳高照,泰山巍峨,黄河奔流,一种扬眉吐气的民族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再现部:又回到了C大调,木管叠在弦乐声部之上合奏主题,在《东方红》的曲调中音乐达到高潮。这是主题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伟大的党。尾声处号角又起,雄伟嘹亮,乐队中掺入了《国际歌》的单调,气吞山河,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

三、《红旗颂》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红色音乐文化与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统一、互相联系的关系。特别是经典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对当前党史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

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目前,各地党史教育的内容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理论性过强,拓展材料相对较少,与党员的学习生活存在一定脱节等情况。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引导广大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同时还需要揉入经历了长期历史检验的、具有鲜活生命的红色音乐文化元素。将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到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有助于将较为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史实相结合,寓教于乐、寓教于行,论证所要传授的理论观点,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和灌输。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更系统、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红色音乐文化具有可视、可听、可参与的特点,将红色音乐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过程,有助于拉近党员与党员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强教育活力和感染力,让理论变得具体和生动。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互相信任为前提,以意义创造和建构完美的红色精神为宗旨,以互动、倾听和分享为特色的对话,实现相互平等、情感共鸣、精神互通的关系。

(三)提升思想政治的育人功能

红色音乐文化内容丰富,不论是其音乐还是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都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如作曲家在创作《红旗颂》中合理运用《国歌》《东方红》《国际歌》等的音乐素材,巧妙的配合创作了“歌颂红旗”的主题。挖掘这些红色音乐文化的内涵,将丰富的资源通过思政课教学的形式直观生动地传递给党员,向党员传递爱国主义情感,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结语

《红旗颂》是一部震撼心灵、大气磅礴的史诗性音乐作品,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每次聆听都会心潮激荡,热泪盈眶。无论是高亢激昂、令人荡气回肠的乐意,还是舒缓柔美、如歌如诉的旋律,都令人不能自己,感怀万千,自信飞扬。这首乐曲从构思到写作,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痕迹。《红旗颂》最大的艺术感染力在于:随着乐曲的进行,听众不再是单纯的欣赏者,而会不由自主地形成共鸣,加入到那红旗指引的前进队伍中,大浪淘沙,催人奋进,气势磅礴,一往无前!

吕其明曾说:“我不求我的作品笼罩什么耀眼的光环,只要它伴随时代的脉搏跳动,融入社会的和鸣,并被广大听众所接受,所喜爱,所钟情,这就是我的希望和追求。他们的认可与赞许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对我最高的褒奖。正因为如此,为祖国,为人民而写作,对我来说,绝不是一句过时的口号,而是终生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管弦乐《红旗颂》的艺术风格分析[J]. 李严梅.黄河之声 . 2016(03)

[2]吕其明《红旗颂》双钢琴版本的演奏分析[J]. 姚佳琪,许凤.  当代音乐. 2020(07)

[3]红色经典音乐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 申淑征.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02)

[4]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视阈下党员教育管理探析[J]. 王荣芳.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1(02)

[5]加强重点工程建设中党员教育管理[J]. 梁立琼.  国企.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