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困境及发展路径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所提出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定位,承担着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使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供需失衡,办学质量低下,法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亟需完善保障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建设法律体系,提升农村职业教育质量。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农村的发展机会,乡村经济逐渐衰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在此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使命,如何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实践困境,如何在时代背景下寻求新的发展路径,这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发展趋势现代化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它承载着振兴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发展的时代任务,在此战略背景下,实现振兴农村目标最根本的发展出路在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就被赋予了振兴农村的应然价值,其在发展过程中,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得到提升,农村职教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提升院校数字资源覆盖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特征日益凸显。在此基础上,农村职教的现代化程度不断得到加深。在观念层面,教育理念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指向,在当前的农村职教发展过程中,现代化理念正在不断形成,农村职业教育正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下,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二)功能定位多样化

乡村振兴战略在赋予了农村职业教育振兴经济的重要时代任务的同时,也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农村职教结合时代要求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在本原功能的基础上,功能定位不断精准和明确,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坚守“务农”的根本功能,以“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为服务目标,满足“三农”发展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最根本的发展动力。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还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对自身功能定位进行了转变和拓展。一是关注农民的主体性,农村职教在发展过程中,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开发上,通过提升农民的职业能力和自身素质,赋予农民主体性更多的时代价值和人文价值。二是关注农村的现代化。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对现代化的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理解,功能定位开始向农村现代化转变。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困境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业、建设乡村的时代使命,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教的发展还面临着重重实践困境,教育供需失衡,办学质量低下,法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农村职教在实践过程中举步维艰。

(一)农村职业教育供需失衡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面对国家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农村职教还未做好准备。在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供求结构中,需求端与供给端出现了严重失衡,一方面,由于农村职教体系尚未对劳动力培养和新型农民培育进行系统的规划,导致现行的农村职教体系无法将人才培育过程与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相结合,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农村劳动者。另一方面,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来说,职业院校的生存空间狭窄,大部分职业院校为了满足生存需求,所开设专业往往与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有所出入,导致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往往游离在农村职业教育之外。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低下

办学质量是检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虽然正在逐渐得到关注,但是就其低下的办学质量来看,农村职教仍然没有得到发展契机。从量上看,在我国农村地区,迫于经济压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农村职业院校的生存空间正在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教育对象的流失导致农村职教职校减少,消失的职教院校不能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导致教育对象进一步流失,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从质上看,当前职业教育提倡打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农村职教中还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办学质量低下,难以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农村劳动力。

(三)农村职业教育法治体系不健全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法治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与国外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立法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在此基础上,有关农村职业教育的法律屈指可数,导致农村职教法律体系基础薄弱,难以形成具有持续动力的法律保障系统。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相关政策的推动,自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政策文件,指出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力量振兴乡村。但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时效性与灵活性较强,导致权威性不够,不能对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多元进行权利明确及责任划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发展造成阻碍。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大工程,亟需农村职业教育为其发展助力,面对当前存在的实践困境,农村职教要在保障机制构建、法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践。

(一)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保障机制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现实困境,难以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自身的吸引力,因此,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至关重要。首先,政府财政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创造物质条件,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另外,要从政府层面和院校层面加强农村职教的优质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办学质量。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回到农村,进行农村专业教师培训,通过相关经费支持打造一支具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建设农村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

法律制度建设作为国家顶层设计,承担着构建农村职教服务乡村振兴的科学框架的重要任务,因此农村职教在发展过程中,亟需建设法律制度体系,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最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国家提出“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了对农村职教的关注度。但是在目前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中,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不成熟,国家要在与农村职业教育有关的关键性问题上,对多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边界划分,为政府、企业等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三)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新一代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培养模式单一化的问题,急需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提高农民培养质量,首先要对农村职业教育系统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打造横纵贯通机制,构建全面系统性的人才培养系统。另外,要发挥企业、政府、学校多元培养主体的作用,通过产业培育、基地搭建等措施,对多样农民群体进行个性化教育,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过程中各级各类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