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原生地形地貌变化、地质灾害、水土环境、修复地质环境及制定治理策略等内容。目前,较先进的监测方法包括高光谱遥感技术、无人机航测技术、 3s技术等。借助以上技术可获得矿山地质环境相关指标,将其与以往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根据发展趋势或阈值限制提出预警及制定辅助策略,可降低成本,提升监测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推动矿山开采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1存在主要问题治理区内地质环境问题
主要为矿山地质灾害、地貌景观破坏以及土地资源损毁 3 个方面。治理区内现存一处崩塌地质灾害点,为灰岩边坡顶部危岩体引发的崩塌地质灾害,坡顶危岩体在降水及自重影响下沿结构面发生倾倒式崩塌。
2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
2.1预防性措施
(1)政府主导,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政策制度。由地方政府主导,一是建立健全矿山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为依法保护矿业活动提供制度依据的同时,强化全过程管理。如县政府出台与县情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准入、科学开采、地质环境管理及处罚奖励做出详细规定,强化新建矿山“三合一”方案审查和开发过程监管,及时对矿山开采活动进行评分定级,开展考核和处罚奖励。二是探索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模式,研究制定土地、矿产的财税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社会资金参与,解决部分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难题。如引进民间资本开发废弃矿山旅游景点,通过对废弃矿山的改造,形成“引一消一”的新模式,引进一批有社会责任担当的大型企业,按照“获利与治理投资相匹配”的原则,一个企业解决一个废弃矿山,形成“引一带一”的新模式。三是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保障机制。当前,矿山地质环境历史欠账较多,经济形势下行明显,县政府需统筹使用各类财政资金、矿产资源开采收益、社会投入资本,根据轻重缓急、分类分期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治理资金保障和管理,按照恢复治理分区持续有序地开展恢复治理行动[1]。(2)部门组织,夯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基础。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一是进一步开展全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根据查明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制定一矿一册,在此基础上,全面编制县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区、预防区和治理区。根据轻重缓急、资金来源以及治理重点的不同,统筹推进。二是建立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各级监测责任;统一监测技术标准、监测内容和监测技术手段,建设县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完善监测预警和监测数据汇总分析研判机制,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三是建立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恢复治理基金作为矿权审批、延续、复工等前置条件的规则制度,为基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谋求有力抓手[2]。(3)行业自律,降低矿山地质环境破坏行为。引导各矿山企业成立县级矿业开发协会,通过矿业协会,一是监督成员依法依规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和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二是推广适宜的矿产开采、土地复垦等方面新工艺、新技术,如房柱嗣后充填采矿法、矿石管道运输技术、营养土喷射技术等,降低和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推广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如综合遥感监测技术、地下微振监测技术和GNSS地表位移监测设备、三维激光雷达监测设备等,提升因采矿活动诱发突发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避免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三是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培养输送一批能够因地制宜、合理开采、科学应对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有效降低矿山地质环境灾害。(4)企业主体,严格落实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矿山企业是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主体。一是科学编制“三合一方案”,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同步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二是建立本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制定监测方案,明确监测方法、监测网络、监测周期、监测责任人,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三是及时据实调整开采设计方案,加强矿山内部安全、技术管理,落实安全作业规程、专项技术规程,及时引进与本企业相适应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降低和减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5)全民参与,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督机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质量,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实施的力度和效果最有发言权。全民尤其是生活受到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影响的居民,应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参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事业当中,检举揭发不履行主体责任的矿山企业和监管不力的主管部门。各行政主管部门之间要做好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相关信息要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3]。
2.2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分区治理评价成果
先对研究区原始边坡存在崩塌滑坡和大量悬石的岩壁进行工程整治,消除存在的地质灾害。再匹配适宜的生态复绿技术,进行绿化工程,恢复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矿山Ⅰ区主体为矿山的工业广场和废石料堆积,其区域地形平坦,可进行简单的平整后,对场地回填种植土,种植植物。对其余部分,考虑其区域内的边坡稳定性较好,可进行挂网客土喷播绿化;矿山Ⅱ区和Ⅲ区主体为矿山开采遗留的高陡岩质边坡和矿坑,对矿坑利用遗留的废石料堆,根据碎石堆的粒径的大小,自上而下回填分层压实,再覆盖种植土,考虑Ⅱ区区域内的高陡岩质边坡表面整体比较光滑和角度接近垂直,采用种植槽法进行修复,即在岩石边坡坡面筑种植槽,在槽内回填土壤,并栽植植物。而Ⅲ区内可充分利用开采平台的空间,采取上爬下挂的立体绿化法进行修复;矿山Ⅳ区主体为高陡岩质边坡和废石料堆积,将废石料堆积平整后,对场地回填种植土,种植植物,考虑其区域内的边坡稳定性较好,可进行挂网客土喷播绿化[4]。
结束语
一是利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矿山开发、生态环境、环境污染、地质灾害及恢复治理情况等信息的解译和提取,结合监测图斑、正射影像、三维点、三维实景模型等影像数据,提高识别度和准确性。二是解决光学卫星或无人机遥感数据受气象条件影响、数据获取准确性低的问题,提高微波遥感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对不同遥感空间分辨率下的矿区地表要素分类体系开展深入研究,逐步建立不同地表要素类别的高分辨率影像样本库。三是根据矿区特点及气候条件特征,深入开展生态要素指标的定量遥感反演研究,逐步建立定量遥感物理模型。综合利用多技术支撑下获得的关键参数数据,优化改进反演方法,对高难关键参数开展反演研究。借助大数据分析研究方法,探讨多生态环境要素的协同演变规律。
参考文献:
[1]黄桂林,王田.兴山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J].现代矿业,2019,39(04):191-193+197.
[2]李双鹏.宿州市某矿山地质环境分析及治理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9,38(02):97-100.DOI:10.19534/j.cnki.zyxxygc.2019.02.017.
[3]迟占东.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现状[J].黑龙江科学,2019,14(06):131-133.
[4] 张菊霞,李志,贺双会.对开采矿山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问题及措施研究——以某地下开采铁矿为例[J].冶金管理,20195):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