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教育探究
摘要: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价值,老师们特意在主人公的故事中加入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并试图对其作为核心素质的实现途径进行说明,并结合实际,对人文精神教育与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了探索,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阐释。这样,就可以使高中学生在科学指导下,获得目标明确、营养丰富、趣味盎然的课程认识空间,进而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概念使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提质增效的责任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将自己的新想法和新观念纳入到自己的历史教育中,努力使自己的历史教育质量和价值达到最好。为加快将核心素养思想与历史教学的深入结合,老师们要将其亲民性、体验感和趣味化的方式进行扩展,通过每一位英雄和一件历史大事来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都展现出来。所以说,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在探究内容、培养层次和培养活动价值方面,打开了一个新的时代,给中学生带来了高质量的灵魂滋养和高水平的思想教育。

一、对核心素养的课程解读

课程核心素养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精心培养高中生课程发展以及社会化成长所必需的重要能力、思想方法、品德性格以及修养境界,帮助高中生获得较高的课程水平、规范思维、开放理念以及三观建设,提升高中生课程发展的层次、水平及品质。可见,课程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实现能力提升、素养发展以及道德进步的重要标签,也是素质教育工作应用于历史教学活动的阶段性培养目标,是高中生的必备素养。所以,课程核心素养不仅是高中生的成长方向与发展目标,也是教师实施历史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与评价标准。

二、核心素养下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性

(一)借助支架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

课程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为高中生提供高层次的思想启迪与品德教育,因而教师可以借助支架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支架教学是指以教师简述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以基于智慧设计的群体探究为主体,实现教师智慧对高中生课程思考的能动导引。因此,教师应在支架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心智启迪,有效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为高中生提供后续课堂探究的主题目标。

在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人文精神教育活动中,高中生能够在本课看到,诸侯国为了长期生存下去或继续拓展本国疆域而积极进行变法活动,以变法活动提升本国的经济实力、农业生产以及军事实力。其中,最著名的变法活动属于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活动,废除井田制与世袭制、奖励军功、鼓励耕织等,有效优化秦国的农业生产、物资储备、结构调整、顺应民心。这样,“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经济保障,拉开了华夏民族走向“大一统”的序幕。教师不仅要从知识层面帮助高中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还要看到秦孝公知人善任、运筹帷幄、统一六国、造福华夏的雄才伟略。教师更要点化深度讨论秦孝公与秦始皇为华夏统一做出的卓越贡献,看到“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高中生去敬畏生命、积极学习、创造价值。

(二)借助电化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

课程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为高中生提供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内心顿悟,因而教师可以借助电化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以视频素材激发高中生的心理共鸣与情感体验。电化教学能够为高中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频素材,能够给予高中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听觉冲击,进而形成良好的应激反应。因此,电化教学能够刺激高中生的认知态势与内心体验,推动高中生直接感知人文精神教育信息。

在必修一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人文精神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为高中生提供“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以及“赋税制度”三个教学课件,帮助高中生详细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制度,感知“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赋税制度等。这样,高中生就会看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迁,并涉及人才选用、行政管理、百姓赋税等具体内容,切身感悟古人为顺应社会发展与民心民愿而做出的创新性改革。可见,古人的创新性变革不仅延长了隋唐王朝的生存时间,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历史的发展。所以,视频中华丽的官服与不凡的殿宇能够提升感官信息的趣味性,启迪高中生感悟生命的自我完善,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能够激励高中生的奋发拼搏意识。

(三)借助讨论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

课程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为高中生提供信息交互、互助成长的探究空间,因而承载人文理念的讨论教学能动引导高中生在各显神通中灵感忽现,共同感悟人文精神教育。讨论教学能够给予高中生高层次的生命活力交互空间,自然能够催发高中生的荣誉诉求而深度探寻、踊跃发言,立足团队智慧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讨论教学推动高中生集体感知人文精神教育,实现结伴成长。

在必修一第八单元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人文精神教育推广活动中,高中生可以在教师问题导引下集体讨论“日本侵华的背景、表现、结果”“抗战兴起”“救亡高潮”“西安事变的原因、过程与结果”“全面抗战的开始: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军侵华暴行”等。高中生能够在自由讨论中看到“弱国无尊严”的残酷现实,也能够看到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感悟到“民族尊严”建立在“民族英雄”的血肉之躯与无畏精神上。所以,讨论活动能够激发高中生的民族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逐渐强化家国情怀与奋发意识。

(四)借助分组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

课程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为高中生提供高频率的信息交互与知识萃取,因而教师可以实施分组教学,借助高密度、高强度的灵感交汇感悟人文精神教育。分组教学能够实现高中生多区域的分组联动,允许多人同时展示个人探究成果,以此拓展高中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参与空间。因此,分组教学能够深度挖掘高中生的群体智慧与团队能动,立足集思广益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感悟人文精神教育。

在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的人文精神教育活动中,该课讲述了中华民族有志之士的英勇壮举,主要有“戊戌维新运动”与“义和团运动”。教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将高中生分组讨论“戊戌维新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进行的创新变革活动与“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群众进行的积极抗争活动,并在班级展示中输出讨论成果。这样,高中生就会看到在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先进的知识分子与质朴的农民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力所能及地挽救民族危亡,能够感悟到中华民族流动着的滚烫热血与不屈精神。所以,分组讨论能够帮助高中生看到生命的伟大与生命的价值,激发高中生的成才动机。

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教育隐含着创新理念与时代气息,能够推动历史教学走向理念进阶、价值提升以及提质增效,需要教师借助电化教学、支架教学、讨论教学、分组教学去付诸实施,大力优化历史教学的品质性与价值性。因此,课程核心素养理念是教师设计与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与课改基点,教师应借助人文精神教育提升历史教学的设计性、策略化以及品质性,深度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教育性,推动高中生传承人文精神、释放生命灵动、创造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侯梅.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5):36-38.

[2]陆静.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培养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