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要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链,从经济的源头解决农村贫困的一系列问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脱贫攻坚命题
我国已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初步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后面需要解决相对贫困和返贫的问题。习近平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做好脱贫未完成的工程、项目等与乡村振兴工作都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而乡村振兴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只有处理好脱贫攻坚和兴村振兴这两大挑战,将这两大国家战略规划协调统一起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才能确保实现乡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決农村的贫困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探索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就成为了现今中国社会的重要命题。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脱贫攻坚困境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过渡期和政策转轨期中,出现了脱贫地区产业特色不足,基础薄弱,抵御风险性差,技能人才匮乏等局面。推进产业升级是基层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现实之需和必然之举。由于这些问题的困扰,乡村扶贫难以为继,后劲动能不足,乡村振兴渴求出路。“如何做”成为了一个痛点,但同时也是一个拐点,脱贫攻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1. 当地难以达到特色农业产业对土地的要求
在开发特色农业的同时,随着产能的升级要求,土地作为重要生产资料出现了产出不足和利用率不够高等问题。土地带有很强的自然属性,扶贫地区的很多土地具有面积小,肥力不足的切实问题。再加上土地流转等问题,土地稀少必然将成为限制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然而贫困户虽然通过特色农业产业摆脱了绝对贫困,但是收益还不稳定。如果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不能扩大,成本不能降低,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那么在失去帮扶优惠政策后,成为市场经济普通的经济主体进行经营,必然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淘汰。贫困户很大可能会重新返贫。
2. 扶贫项目与贫困户的矛盾凸显
在脱贫攻坚之初,各地积极引进各种扶贫项目。通过这些扶贫项目,可以大量的、迅速的摆脱绝对贫困,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和税收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扶贫项目市场属性的不断体现,以及项目企业与当地贫困户的市场经济意识的差距拉大,甚至有出现损害贫困户利益,把贫困户当做廉价劳动力的情况的出现,导致了贫困户在扶贫项目企业不正常的离职,扶贫项目企业难以为继等情况的出现。在确保贫困户的利益和话语权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留住扶贫项目企业,这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3. 贫苦户缺乏保障,对扶贫项目依赖性大
无论是哪一种扶贫方式,它们最终要面对的是市场。一个企业在市场中只能通过开拓创新、强化营销模式来实现生存,扶贫项目企业也不例外。因为,一旦因为各种市场、管理、突发事件等原因导致项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盈利减少、无法盈利甚至是亏损的情况的出现,贫困户就很大程度上可能面临重新返贫的局面。企业帮扶的关键点还是要体现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益,做大做强,这样才能成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坚实后盾。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企业,壮大企业,让企业发展走上正轨,实现良性循环,实现造血能力。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脱贫攻坚路径
1. 深掘特色产业,致力推动产业扶贫
找准特色产业能极大地推动扶贫行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来解决经济问题,此为根本之策。特色产业的发掘,首先要根据当地实际,厘清思路,寻求优势,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制定重点发展的扶贫产业清单、技术推广清单,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扶持的优势特色产业。立足本地经济、资源状况,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和贫困户自身条件,合理确定特色产业发展的方向,明确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的重点,由小农经济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转变,做精特色产业。要把短期收效快的产业和长期稳定增效的行业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灵活适应市场规则,丰富销售方式和手段,逐步向稳定、具有长期效益的行业过渡,确保贫困人口不返贫,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
2. 防强风险防护,致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特色产业既需要灵活面对市场风险,但同时当地政府也应建立健全市场风险防范机制,要强化保障政策,增强行业风险防范意识,多渠道分散扶贫产业风险。扶贫产业在开拓销售渠道、创新组织模式的同时要倒逼产业升级,强化信息服务、构筑“防护墙”,做好商事制度改革和服务,以及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扶贫产业提质增效。要积极探索有当地扶贫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不要让扶贫拖了产业发展的后腿,要研究扶贫与产业发展优势互补的可能,做到相得益彰,稳定持续的发展。
3. 优化金融措施和机制,致力推动农民增收。
在扶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积极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措施,以土地、劳动力或者技术技能入股,让贫困户直接从产业发展中收益,并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引导企业的利益和贫困户个人进行利益结合,增加贫困户对扶贫产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选择试点扶贫企业,谨慎有序的推进创新改革,再在取得一定成效后推广改经验。但应该看到,贫困户由于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限制,更应该从制度和体制方面加强建设,推动制度化、法治化的进程。
4. 提升人オ技能,致力推动技能就业。
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持续力,是乡村振兴庞大的储备生力军。从本质上来说,技能培训也是一种公共服务。加强特色行业岗位开发和针对性技能培训、家政服务、种植养殖、“互联网+”等各种实用技术、通用岗位技能培训、劳务协作等,完善就业服务,帮助未就业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和低收入家庭提升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从而充分灵活的实现技能就业,把当地人留在当地,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为行业兴旺打好人才基础,留下一批懂乡村、爱乡村,愿意建设乡村的”本体造血红细胞“,实现乡村自身造血机能健康的自我运作和循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M]. 人民出版社, 2015
[2]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決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12-30 (1)
[2]何家伟,李超梅. 理论·历史·实践:构建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体系的三维视角[J]. 思想教育研究,2021,No.321(03):7-12.
[3]何爱爱.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No.645(06):68-69+84.
[4]尹业兴,贾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设计[J]. 农业经济,2021,No.407(03):37-39.
[5]冷晓航.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村脱贫攻坚的困境与出路[J]. 农业经济,2021,No.407(03):79-80.
[6]龙贺兴,时卫平,刘金龙,梁茗. 深度贫困县识别的精准性评估及启示[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v.48;No.255(02):132-140.
[7]王亚华,舒全峰. 中国精准扶贫实践的溢出效应[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v.25;No.128(02):49-57.
[8]龙贺兴,时卫平,刘金龙,梁茗. 深度贫困县识别的精准性评估及启示[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v.48;No.255(02):132-140.
[9]郭苏豫. 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基础及现实路径[J]. 生态经济,2021,v.37;No.363(03):217-222+229.
作者简介:卢欢,1973年1月生,男,籍贯:广西融安 ,职称: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